网上有关“武德的解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武德的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武德的解释
(1).武道。运用武力所应遵守的准则。如平定祸乱等。 《 国语 ·晋语九》 :“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 《尉缭子·兵教上》 :“此之谓兵教,所以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梁启超 《< 中国 之武土道>自叙》 :“我神祖 黄帝 ,降自 昆仑 ,四征八讨,削平异族,以武德贻我子孙。” (2).指 《 武德舞 》 。 《史记·孝文本纪》 :“ 高庙 酎,奏 《武德》 、 《文始》 、 《五行》 之舞。” 司马 贞 索隐引 应劭 曰:“今言‘奏 《武德》 、 《文始》 、 《五行》 之舞’者,其乐总象 武王 之乐…… 《五行》 即 《武舞》 ,执干戚而衣有五行之色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 :“ 《武德》 兴乎 高祖 , 《四时》 广於 孝文 。” 参见 “ 武德舞 ”。
词语分解
武的解释 武 ǔ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 相对 :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 勇猛, 猛烈 :英武。 威武 。武断。武士。武夫。 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妌 )不数武。 姓。 德的解释 德 é 人们共同 生活 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品行 , 品质 :美德。品德。公德。 德行 。 道德 。德性。德育(以 一定 的 社会 要求,进行 思想 的、 政治 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 德高望重 。 心意 ,信念:一心一德。
武德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里的“武”,指的是军事。由于军事与武术是同根共源,交叉发展的,后来武术也就将“武德”纳为已有了。
我国人民历来祟礼敬德。古人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孔子办学设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也以“德行”为首。因此,武术一直将有无优秀的品德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让它指引武术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一直置优秀的品德于首要地位,让它成为武术的灵魂;一直将有无优秀的品德当作评价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标准,激励习武人士:一直用优秀的品德为有力的武器,鞭挞武林中的不良风气与败类。
武林人士深知,武艺是受人们的思想主司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确的地方,完全决定于思想。所谓“心正则拳正,心歪则拳偏”(拳谚)。执此之论,他们力主择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恶的人,有如《拳经.拳法备要》说的:“贤良秘授救危困,邪亡休传害众生。”少林寺的一些歌诀也再三强调:“忠诚善良传衣钵”“少林真武技,莫传恶歹人。他们力主在学练武艺之前必须学习、培养高尚的品德:“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拳先习德。”(拳谚)
他们力主在学练武艺的过程中,始终要将培养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德技双修,正象拳谚说的:“练武要修德,练功要按辙。”否则,“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拳谚),那便与武术的宗旨背道而驰了。
为了培养高尚的品德,各个门派均制定了若干条律,要求门徒严格遵守。如少林有“练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夸,三忌躁急,四忌太过,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讼棍,八忌假正,九忌轻师,十忌欺小。
各门各派都认定:“功夫有限,仁者无敌。”(拳谚)因而对于练就了一定武艺的人,遇到什到冲突的时候,要求他们首先充分发挥自己的品德作用,去解决问题;如果实在不行,再施展武艺,制服对方,而不应单凭武力,先发制人,所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拳谚)。
凡是持技欺人甚至为非作歹之流,武林是不容许他们的,轻则加以责备,重则逐出师门,更重则予以严惩。少林即严正宣告:“有技无德者,非少林之徒!”并谆谆告诫武僧:“功成之后莫轻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这些,充分表明武林人士从来不从纯武艺的角度去看待武术,而总是将武术与品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无德无拳”(拳谚),坚持“文以评心,武以评德”(拳谚)。
那么,武德包括了哪些内容呢?主要的是:
1、忠于国家民族
忠于国家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历代的仁人志士均视“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国忧”。在武林人士身上,这一优秀传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少林寺有歌诀道:“罚惩恶歹忠国家,永为民族功绩创。”“洪门”昭告成员;“吾宗之练习此术(指洪家拳),乃有爱国思想存于其间。诚肯筋骨废弛,不能报国:东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练筋骨,留以有待。”许多武林人士都是这样,象反秦复楚的项羽,抗击匈奴的李广,抗击金兵的岳飞,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关天培,以及“灭洋”的义和团众,均出身于武林,是武林爱国爱族的杰出英雄。
2、仗义济民
中华民族的另一优良传统,是仗义济民。
陈子昂指出:“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百姓)。”范仲淹有名言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墨子认定:“万事莫贵于义。”这些名言,正是其显示。武林也有类似的话语,如《少林歌诀》的“永为百姓解困苦,普度众生扶危困”“惩制恶霸和歹徒,解救黎民济良善。”唐人说的“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在武林人士中,实践了这一点的为数不少。宋朝武陵农民钟相宣布:“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为此,他领导农民起义,国号“楚”。“边兵”出身的李白成也以给百姓“均田免粮”为口号,发动了起义,推翻了明朝。至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者,更是所在多有。
3、勇敢牺牲
如果说我国人民素来具有勇敢的精神、牺牲的精神,那么军队将土便更是如此。“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马革裹尸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这些即是他们的信条。武术与军事一样是勇敢者的事业,特别需要牺牲精神,因而武林人土也崇尚勇敢、牺牲。拳谚便说“一胆,二力,三功夫”,“一练胆,二练眼,三练力气四练闪”,将“胆”(勇敢)放在首位。他们既不畏惧凶恶的侵略者,也不畏惧残暴的统治者;既不畏惧恶霸地痞,也不畏惧土匪强盗。当遇到欺压人民之徒时,他们便会如同战国的剑客聂政似的“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人,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当跟敌人搏斗时,他们便会如同王薄等人似的冲向前去: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稍侵天半,轮刀耀金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4、诚信谦让
《中庸》有言:“诚者,……圣人也。”孔子主张“言必信”,古谚云:“谦受益,满招损。”由此可见,我国人民对诚信谦让的高度重视。武林人士同样十分讲究这些。司马迁即曾大力肯定游侠:“其言必信”,“已诺必诚”,“既已存亡(使将亡者得存),死生(使将死者得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对于武林人士来说,“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理不明,延名师;路不清,访良友。”(拳谚)相沿成风。拳谚还告诫人们:“天外还有天,一满即招损。”拳谚甚至说“一招即为师”。拳谚又力主让人:“让人一掌理不亏。”《苌氏武技书》也说:“凡是恭敬谦虚,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少林派则倡导:“宁可受人打,决不先打人。”“绝技只对暴客施,若逢良善莫出把。”
5、勤奋艰苦
凡是到少林寺参观的人,看了练功堂(千佛殿)里武僧站立的地方陷下去几寸深,无不为他们的勤奋、艰苦的练功精神所感动,无不衷心地啧啧赞叹。的确,少林武功之所以出类拔萃、名扬天下,完全是由于代代武僧的勤奋、艰苦的练习。他们的歌诀也展示了这一点:“七十二艺须苦练,春夏秋冬不休闲;每天练习数百遍,持恒定然成好汉。”其他门派的情况同样如此,所以拳谚说:“要想武艺好,从小练到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也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的体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艰难竭蹶,玉女于成。”这类话语都凝结着我国人民的美德。
上述五点,是武德的基本内涵。当然,武德还表现于其他方面,这里便不赘述了。
研究武德,对于今天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传授学习武术的人们,另一方面还可以供其他人借鉴。
关于“武德的解释”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若波三岁啦]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changshi/202507-1219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若波三岁啦”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武德的解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武德的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武德的解释(1).武道。运用武...
文章不错《武德的解释》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