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人物简介

网上有关“梁思成人物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梁思成人物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

中文名:梁思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日本东京

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日

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

职业:建筑学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主要成就: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中央研究院院士

代表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父亲:梁启超

母亲:李蕙仙

配偶:林徽因、林洙

子女:梁从诫、梁再冰

籍贯:广东新会

人物生平

成长求学时期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1914)就学。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梁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1930年,和张锐参与天津市规划,以《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获奖。

抗日战争期间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

在1932年,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

从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

1944至1945年,梁思成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解放战争期间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还先后担任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0年初,梁思成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担任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后,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1962年,在林徽因病逝七年之后,梁思成娶了比自己小27岁的林洙(程应铨前妻)。

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被当作“复古”典型批判并抄家,所收藏的全部图书资料被没收。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

主要成就

建筑作品

学术著作

人物荣誉

1963年,梁思成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社会评价

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梁思成在抗战时期的工作作了如下的评价:“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为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后世纪念

1999年,原建设部设立“梁思成建筑奖”,以近代著名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是授予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

艺术形象

 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是中国现代一个世纪的才女代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林徽因《深笑》原文赏析,欢迎参考~

 深笑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

 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灿烂,

 分散!

 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

 那样轻盈,不惊起谁。

 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

 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

 挂着,

 留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赏析:

 似沁甜的泉水,似悠淡的莲花,在自然空灵中洋溢着孩子般天真的笑,缭绕着生命之美的纯洁与绚烂;诗的意境,人的意境,爱的意境,生命的意境......瞬间的笑创造无限的美丽。林徽因用女性独有的柔情、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心思,抒写《深笑》这首小诗,彰显现代诗歌的无尽魅力。

 《深笑》是一首六行节诗,全诗由问句"是谁......"领起,层层深入,复沓叠唱,充满回环之美。四个问句却只形成三个小节,在整饬中又有变化。每节六行,前四句是长句,字数从8字到11字,工整中略有参差;后两句是短句,均是2字,精短干练。每一小节,诗句都是由长到短,形成倒金字塔形,玲珑剔透,与柔美的内容相得益彰。平仄相谐,音调和美,韵角"散""恋""天"押an韵,轻盈灵动,富有音乐般的旋律感。

 诗歌的形象纯真文雅。首节的"清泉",涌出水面,像串串明珠般闪着光亮,灿烂而分散;次节"花儿",轻盈中透着细香,随风拂过,散发着生命的光芒;尾节"百层高耸的古塔""万千转动的风铃",向空间无限拓展。这些形象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典的意象,清新明快,古拙灵动,声色俱全,使诗歌充满古典蕴味。

 《深笑》高度展现了这种人性的纯美。第一层,笑甜,深,圆转而又天真;第二层,笑轻盈,无意;第三层,笑清脆悦耳,直上云天。诗人轻轻地吟唱,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让笑遍布人间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种柔美,一种淡淡的却又能牵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愫。纯美的笑,纯美的意境,层层递进,凝聚着生命的和谐。

 林徽因的感情故事片段:

 说起林徽因,人们更容易想起的是她的恋情。林徽音一生有三个知名男子爱过她: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可以说三名男子都是人中豪杰,不管选了谁,她都会过得很幸福。而林最终狠狠心选了梁思成,不知是何原因。

 也许当时梁家的名头太响亮了,对一位女子来说那绝对是个诱惑也是压力。梁启超老爷子也是极其看重林徽因的,否则他不至于为了一个女子而骂自己的得意门生,他看重的儿媳妇,岂能让别人抢走抢了去?其实在争夺林徽因的这场感情纠葛上,明明是徐志摩占了上风的,徐因为林都已经离了婚,可是最后还是败给了梁思成,在这一点上,梁启超肯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但最爱林徽因的,还是金岳霖。自从认识这个女子,金岳霖的一生没有离开过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都曾留学美国,加之家学渊源,他们中西文化造诣都很深,在知识界交游也广,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而金岳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后进。偶而不在一地,例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金岳霖每有休假,总是跑到梁家居住。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看了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先生的文章,更增添了具体了解。据她说,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身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

 林徽因与徐志摩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林徽因 与金岳霖

 梁家当年住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金岳霖就住林徽因家后院;林徽因搬到新林院8号后,金岳霖又住对门的新林院9号;搬到胜因院后,依然比邻而居。他来时无需通报,自己到沙发上坐下,摇头晃脑地看远方,摆弄太阳镜,喝茶翻书,林徽因也不一定出来相见。有时出来,他就手持一本洋书,为林徽因诵读。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金岳霖仲裁。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林徽因 与萧乾

 1933年11月,萧乾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蚕》,引起了林徽因的关注。她通过《大公报》副刊主编沈从文,邀请萧乾来家做客。因为文字,萧乾和林徽因逐渐熟悉起来,并成为常客。

 1935年7月起,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其间,林徽因一直是他的“啦啦队”。每个月萧乾都会到北平,在来今雨轩举行茶会。林徽因几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1936年,萧乾调到上海,同时编辑沪津两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了活跃版面,他不断开辟各种“专栏”。萧乾搞的那些尝试,林徽因都热烈支持,并且积极参加。1938年夏,萧乾去香港继续编《大公报》文艺副刊,留在内地的林徽因仍然给他指点和支持。

 1953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在会场上,林徽因老远就向萧乾招手。萧乾坐到她身边,握握她的手,叫了一声:“**。”林徽因说:“哎呀,还**哪,都老成什么样子啦。”萧乾说:“精神不老,就永远也不会老。”随即,两人又谈论起文字和作品来。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1955年4月,林徽因病逝。闻听这一噩耗,萧乾立即给梁思成去了一封吊唁信。1998年12月,萧乾重病住在北京医院。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林徽因文集》,萧乾应邀为文集写序。他口述,由别人整理。萧乾仔细过目后,稍有改动,最后在文章的尾部工工整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该序成为萧乾文坛的绝笔之作。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人物生平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族叔林觉民是民主的先驱。父亲林长民是在政治上较为活跃的人物。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大女儿。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民国三年(1914年),林徽因与祖父来京,与父亲同住在前王公厂。

关于“梁思成人物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一钰]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changshi/202507-4557.html

(11)
一钰的头像一钰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一钰的头像
    一钰 2025年07月21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一钰”

  • 一钰
    一钰 2025年07月2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梁思成人物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梁思成人物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梁思成梁思成(1901...

  • 一钰
    用户072101 2025年07月21日

    文章不错《梁思成人物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