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州西湖历史
雷州西湖原名罗湖。
位 于雷州市西湖大道北侧,与 雷湖风景区相对。湖水面积3 300多平方米。
宋绍圣四年(1 097)苏轼贬琼途经此处。今 建成雷州西湖公园,内有苏 公亭、莱井泉等古迹。
雷州西湖 景观简介 雷州西湖是一座风景秀 丽,人文荟萃,集自然风光 、贤踪圣迹于一体的园林式 游园,不仅独具南天一格的 风貌,而且似耳聆一曲情节 起伏的雷州史话。 人文历史 游园先话“湖”:西湖在宋 代以前是一处烟水苍茫,任 流任伏的“野水”,是宋代 城郊水利工程的“水库”, 为浩瀚的东洋潮田输送甘露 ,亦是古代雷州的一处游览 胜地,留下过不少文土贤臣 的脚印。
其古称“雷湖”, 那时,它的储水面积约为现 在西湖的五六倍,随着环境 的变迁,曾经有过湖变田, 田变湖的反复过程。宋代以 前,湖滨只有天宁古刹与碧 水朝夕相依,宋咸淳年间湖 滨始建横舟、狎鸥、涿飞、放生、总宜、流水孤舟、州 之眉目、泼泼地等八个亭, 横跨南堤建惠济东、西湖美景 西两座桥梁。
此后,又出现 苏公亭及其名反复更改的与 众、信芳、湖心等亭。从这 些亭、桥的雅趣的、有特定 内涵的命名,可以追溯此湖 当年的风貌。
一幅波光上下 ,亭榭辉映,鸟翔鱼跃,扁 舟溅浪的画图展示在眼前。 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 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由罗湖到西湖历经千百年沧 桑,时兴时衰。它曾以“西 湖翠拥”列入古雷州八景之 一。
当年之湖滨与唐代始建 的天宁禅寺连成一片,正因 为有它壮丽的美景衬托,古 寺才有幸取得“万山第一” 的赞语。明代进士、海北南 守道袁茂美对西湖景物的观 察十分详 尽,他围绕湖、堤 、亭、船、田、鱼、月、雨 写了八咏,其中咏《西湖亭 》是这样描述的:“湖水流 澹动,亭台巧结作。
倒影青 天里,分明七星落。四窗纳 靓景,高树罩疏幂。
于焉暂 游想,俯仰尽寥廓。” 古迹 雷州西湖名胜古迹众多 ,著名的有:十贤祠、浚元 书院、寇公祠和苏公亭。
名垂千古的十贤祠 景观介绍 进入“宋园”,在右侧 可见一方大型石刻《雷州十 贤堂记》,这是奉扭过宋代 “十贤”的故址。它始建于 宋咸淳十年(1274年)。
进 入洞内,还有另一方较小的 《十贤堂记》石刻,此碑是 屡经刀兵浩劫幸存的珍贵文 物。碑文是南宋大名鼎鼎的 宰相文天祥挥泪撰写的,原 稿收藏在“十贤”之一秦观 后高处,直到500多年后的清 嘉庆九年(18O4年)才由广 东学使、古迹雷州西湖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十贤祠、浚元书院、寇公祠和苏公亭。
名垂千古的十贤祠景观介绍进入“宋园”,在右侧可见一方大型石刻《雷州十贤堂记》,这是奉扭过宋代“十贤”的故址。它始建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
进入洞内,还有另一方较小的《十贤堂记》石刻,此碑是屡经刀兵浩劫幸存的珍贵文物。碑文是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文天祥挥泪撰写的,原稿收藏在“十贤”之一秦观后高处,直到500多年后的清嘉庆九年18O4年才由广东学使、状元姚文田书写刻石,人们偷此碑铭为《正气歌》的姐妹篇 古雷州地处南边睡荒凉 之地,古代贬官逐客众多, 仅唐末两代就有7位宰相贬雷 或途经逗留,登科进士官阶 在四品以上的朝廷命官不乏 其人。
朝廷把这些异见者流 放到这块蛮荒之地,不仅是 政治上的惩罚,而且意味着 对人格的侮辱。当然,被流 逐者中,其人品也有忠好善 恶之分。
十贤 “十贤”可谓是“贤” 中的代表人物,其人品高尚 ,正气凛然,学识渊博,政 绩卓越,而不是阿决奉承, 为五斗米而折腰之辈。把他 们列为“十贤”是反映雷州 民众的意愿。
这十贤是: --寇准、李纲、赵鼎, 身为宰相(丞相),他们是 辅助皇帝,统领群臣,总揽 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李光,贬前任参政,此 职为宰相之副,与宰相合称 “奉执”。
--王岩壁,任枢密使,为 皇帝顾问官,掌握中枢机密 。 --苏轼,翰林学士,号称 “内相”。
--苏辙,门下侍郎,为宫 廷近侍,皇帝顾问。 --任伯雨,任正言,属于 --任伯雨,任正言,属于 谏议官。
--秦观,任正率,掌校朝 廷重要书刊。 --胡诠,任编修,编修国 史、实录、文献。
在文天祥撰写的《堂记 》碑文里,对与十贤同时代 贬经雷州的丁渭、章淳被点 名指责。他俩虽然也是位极 人臣的宰相,但人品奸诈邪 恶,被雷州人民唾弃。
天下 西湖三十六, 雷州西湖古名“罗湖”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 )五月,文学大家苏轼由惠 州再贬儋州,与胞弟苏辙( 谪居雷州)同寓湖上,泛月 湖中,爱其景物清幽,流连 忘返。
雷人为志贤踪,始易 罗湖为“西湖”。 1950年以前,因湖亭失 修,祠宇颓废,牛眠荒草, 游人鲜至。
建国初年,苏亭 虽修,而末及其余。一九八 四年春,县领导重视名胜古 迹,特拨专款,大事茸建。
一年之后,馆榭亭台,焕然 一新乃命名“雷州西湖公园 ”。每年接待游人百万。
园之面积百亩,既有苏 公亭、寇公亭、钓鱼台、茅 亭以及荷池、蛙岛、飞瀑、塑石等胜览。幽雅古朴,颇 富南国丰姿。
培育雷州士子的浚元书院 在谒寇公词的同时,人 们可以从此追溯古代雷州最 高学府——浚元书院。它是 与寇词“合二为一”的故址 。
雷州在宋代以前虽是“间 有塾堂,巷有校室”,而在 南宋咸淳年间才开始设书院 。浚元书院始设于。
二、西湖民俗风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地处南国边陲湛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俗,既明显地受到中原民俗的影响,亦有浓郁的本地特色。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
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
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
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 *** 、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元宵节,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为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活动历史较长,古时雷州庆元宵尤如朝廷大典一样隆重。传统的元宵节以游神为中心内容,现在的内容则丰富得多。
一般从月初开始村村鸣擂锣鼓开始筹备,以元月十五最为热闹,也有些地区延至十六、十七,均以县城为中心,整个活动热闹非凡。关于元宵活动,清代道光年间编修的《遂溪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花,打秋千,赌灯谜,士庶欢游达旦”。
20年代流行于遂溪一带的元宵雷歌“东海嫁”这样说:“游人满坡眼睁睁”,“几百双眼向樟兜”;另一首雷歌有“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之句。可见,元宵活动除了游神外,还有赛会看人、娱乐之举。
清代吴川举人吴河光有“元宵风景正清和,游女如云逐队过”之名句。现在湛江各县均有庆元宵活动,主要以县城和古镇为中心,以吴川县城的规模最大,雷州县城、廉江县城和安铺镇的活动也颇有特色。
乡村有小型的放烟花、放炮竹、出灯、做大戏等活动。市区亦举行灯展等活动。
清明时节,景色清明,是人们“追远”的传统节日。本市清明扫墓“拜山”,城乡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日,亦有在清明前后数天。
民间拜山活动,其主要祭品是烧猪、肥鹅、饭团、鸭蛋、蟹、饼等。机关、团体、学校亦在清明节期间集中前往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端午,即五月初五节,本地民间一般作为“驱邪镇恶”之节。从初一开始,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上插艾条以“驱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挂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动物形图符)。
在城市,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抢购插门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时正。据说,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
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区举行风筝表演或龙舟竞渡,此活动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节活动,最有特色的要数廉江之古镇安铺。
该镇每年端午节期间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这一活动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尤以近年来,活动的规模更加盛大,内容更为丰富,参观者不仅有本镇、本县的群众,还有许多外地来客,热闹非凡。
中秋节,亦为较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城市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从节前半月开始,举行大规模月饼展销活动,居民纷纷购买,相互送赠,以省港月饼为名贵;二是中秋之夜赏月活动,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园或游乐场所,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活动场所,或三五个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组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几乎通宵达旦。
在乡村,村民们则是吃月饼、甜薯、芋子、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 重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在本市部分地区流行,为—文人节,吴川、雷州较隆重。
旧时两地文人汇集,对该节日兴趣甚浓。《雷州府志》载:“重阳登高,偕于是日采药作酒曲”。
雷州西湖、三元塔、梅菉登高坡等为主要活动场所。梅菉镇之重阳节,亦称赛诗节,由商人捐资,五月份开始筹备,文人推出一位教师出题,参加者按题赋诗作对,八月诗稿汇于教师处评定,到九月初一,各街道群众、文化人士派代表到登高坡标号厂位,在坡上搭上雅致精巧的竹楼,张贴诗对,称“诗社厂”。
其时张灯结彩,迎狮演戏,士子登高饮酒作诗,观者数以万计,一连数天。此活动延续二三百年,解放后曾停办。
1985年湛江诗社吴川分社成立后,此活动恢复,诗人 *** 赏菊,饮酒作诗。雷州市登高之风亦盛,学校师生、各方游人纷纷到三元塔和雷州西湖游览,竞显豪情。
这一天,市区及各县均组织老人进行文体活动。
三、雷州西湖的导游词雷州西湖公园原名罗湖,位于雷州古城的西北角,面积9万多平方米。自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寇准贬雷州司户参军,居湖滨,后又多有名人至此居游,遂成名胜。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由惠州再贬儋州,与胞弟苏辙同寓湖上,泛月湖中,流连忘返。雷州人为记载贤踪,始易罗湖为“西湖”。
雷州西湖公园是一座风景秀丽,人文荟萃,集自然风光、贤踪圣迹和各种游乐项目于一体的园林式综合性公园,人们游罢,不仅目睹独具南天一格的风貌,而且似耳聆一曲情节起伏的雷州史话。
四、西湖的历史中山公园原为清代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
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代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
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品10余万件,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文澜阁在浙江省博物馆内西北角,清乾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
西泠印社于1904年创办于孤山西南麓,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团体。岛内还有杭城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以在西湖活养的草鱼烹制“西湖醋鱼”闻名。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
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断桥(详见“断桥残雪”)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
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
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
现桥长8.1米,宽8.6米,单孔净跨5.9米石拱桥。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
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跨虹。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
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
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
1950年加高加宽堤身,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
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桥堍有御碑亭等亭轩建筑,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对,山、塔、湖、亭、桥与湖边桃、柳组成一幅如画景色,十分迷人。
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断桥欣赏西湖雪景,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
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小瀛洲 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
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
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小瀛洲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特色,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浚湖期间,但据清初文献记载,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间所建。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
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湖心亭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
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
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
《湖山便览》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
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
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阮公墩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
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
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
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岛上有忆芸。
五、西湖民俗风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地处南国边陲湛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俗,既明显地受到中原民俗的影响,亦有浓郁的本地特色。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
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
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
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 *** 、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元宵节,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为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活动历史较长,古时雷州庆元宵尤如朝廷大典一样隆重。传统的元宵节以游神为中心内容,现在的内容则丰富得多。
一般从月初开始村村鸣擂锣鼓开始筹备,以元月十五最为热闹,也有些地区延至十六、十七,均以县城为中心,整个活动热闹非凡。关于元宵活动,清代道光年间编修的《遂溪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花,打秋千,赌灯谜,士庶欢游达旦”。
20年代流行于遂溪一带的元宵雷歌“东海嫁”这样说:“游人满坡眼睁睁”,“几百双眼向樟兜”;另一首雷歌有“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之句。可见,元宵活动除了游神外,还有赛会看人、娱乐之举。
清代吴川举人吴河光有“元宵风景正清和,游女如云逐队过”之名句。现在湛江各县均有庆元宵活动,主要以县城和古镇为中心,以吴川县城的规模最大,雷州县城、廉江县城和安铺镇的活动也颇有特色。
乡村有小型的放烟花、放炮竹、出灯、做大戏等活动。市区亦举行灯展等活动。
清明时节,景色清明,是人们“追远”的传统节日。本市清明扫墓“拜山”,城乡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日,亦有在清明前后数天。
民间拜山活动,其主要祭品是烧猪、肥鹅、饭团、鸭蛋、蟹、饼等。机关、团体、学校亦在清明节期间集中前往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端午,即五月初五节,本地民间一般作为“驱邪镇恶”之节。从初一开始,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上插艾条以“驱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挂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动物形图符)。
在城市,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抢购插门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时正。据说,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
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区举行风筝表演或龙舟竞渡,此活动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节活动,最有特色的要数廉江之古镇安铺。
该镇每年端午节期间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这一活动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尤以近年来,活动的规模更加盛大,内容更为丰富,参观者不仅有本镇、本县的群众,还有许多外地来客,热闹非凡。
中秋节,亦为较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城市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从节前半月开始,举行大规模月饼展销活动,居民纷纷购买,相互送赠,以省港月饼为名贵;二是中秋之夜赏月活动,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园或游乐场所,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活动场所,或三五个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组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几乎通宵达旦。
在乡村,村民们则是吃月饼、甜薯、芋子、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 重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在本市部分地区流行,为—文人节,吴川、雷州较隆重。
旧时两地文人汇集,对该节日兴趣甚浓。《雷州府志》载:“重阳登高,偕于是日采药作酒曲”。
雷州西湖、三元塔、梅菉登高坡等为主要活动场所。梅菉镇之重阳节,亦称赛诗节,由商人捐资,五月份开始筹备,文人推出一位教师出题,参加者按题赋诗作对,八月诗稿汇于教师处评定,到九月初一,各街道群众、文化人士派代表到登高坡标号厂位,在坡上搭上雅致精巧的竹楼,张贴诗对,称“诗社厂”。
其时张灯结彩,迎狮演戏,士子登高饮酒作诗,观者数以万计,一连数天。此活动延续二三百年,解放后曾停办。
1985年湛江诗社吴川分社成立后,此活动恢复,诗人 *** 赏菊,饮酒作诗。雷州市登高之风亦盛,学校师生、各方游人纷纷到三元塔和雷州西湖游览,竞显豪情。
这一天,市区及各县均组织老人进行文体活动。
唐代四大书法家有哪些?
东溪社区居委会 Dōngxīshèqūjūwěihuì
以县城东面的东溪而得名。2003年12月建立,由原城东居委会和东郊、唐家山等村部分居民合并而成。辖3个居民小区,15个居民组,610户,2080人,居委会驻内环路。
文庙社区居委会 Wénmiàoshèqūjūwěihuì
辖区范围在宁远文庙周围得名。2003年12月建立,由原城西居委会和西郊村合并而成。辖4个居民小区,17个居民组,2108户,7103人,居委会驻西正街。
舂陵社区居委会 Chōnglíngshèqūjūwěihuì
以县城舂陵路贯穿本辖区而得名。始建于2003年12月,由原来的城北居委会和肖家、欧家、乐家、隔洞等村的居民合并而成。现有5个居民小区,18个居民组,1280户,4321人,社区居委会驻金穗街。
泠南社区居委会 Língnánshèqūjūwěihuì
地处泠江河县城段南部得名。建于2003年12月,由原泠南居委会和九嶷路居委会合并而成。辖4个居民小区,14个居民组,2130户,7436人,居委会驻泠江中路。
舜源社区居委会 Shùnyuánshèqūjūwěihuì
以舜源路贯穿本社区得名。建于2003年12月,由原城南居委会和桐山村的部分居民合并而成。辖4个居民小区,16个居民组,2090户,7083人。居委会驻桐山街。
重华社区居委会 Chónghuáshèqūjūwěihuì
以重华路贯穿本社区得名。建于2003年12月。辖3个居民小区,12个居民组,620户,2300人,居委会驻泠江西路。
印山社区居委会 Yìnshānshèqūjūwěihuì
以居住地在城南印山砠附近得名。建于2003年12月,由原水市路居委会和葫芦淌。老村屋等村的部分居民合并而成。辖5个居民小区,15个居民组,1120户,3850人。居委会驻泠南路。
莲花社区居委会 Liánhuāshèqūjūwěihuì
以地处莲花塘村周围得名。建于2003年12月,由原来的莲花路居委会和良坪村的部分居民合并而成。辖3个居民小区,14个居民组,750户,2600人。居委会驻九嶷南路。
桐山 Tóngshān
此地昔日多油桐树得名。村委会驻桐山圩,辖10个村民组。总面积0.6平方公里,耕地2.7公顷,253户,928人。
宝塔脚 Bǎotǎjiǎo
此地昔有宝塔,村居塔脚得名。村委会驻胡家,辖胡家、刘潭、新胡家、梁家园、赖子坝、李家洞、陈家、大姚家、小姚家、唐家、李家、于家等21个村民组。总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54.7公顷,522户,1850人。
大种地 Dàzhòngdì
以明代从北门欧家迁来三户开田种地得名。村委会驻大种地,辖大种地、文家、黄泥坝、下种坝、杉木桥、青山庙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56.3公顷,365户,1383人。
跳礅石 Tiàodūnshí
境内裸石相连,形如跳墩,故名。村委会驻老樊家,辖新樊家、老樊家、陈家等20个村民组。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86公顷,465户,1915人。
唐家山 Tángjiāshān
以姓取名。村委会驻荷叶塘,辖荷叶塘、九狮岭、鹅公井、陈家、姜吉昌、麻园里等14个村民组。总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25.4公顷,486户,1293人。
柳塘 Liǔtáng
以村前有一口塘,位于杨柳井之下得名。村委会驻柳塘,辖柳塘、马家、李家、薛家、蔡家、李子山、狮公岩、邓家、杨柳井等14个村民组。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46.8公顷,261户,1055人。
五里桥 Wǔlǐqiáo
村口有座桥,离县城约五华里得名。村委会驻五里桥,辖五里桥、四里桥、孔家、郭家、柴家、彭家山、骆家、雷家岭、大井头、黄家、七里岗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66公顷,521户,1488人。
鸟立塘 Niǎolìtáng
以村旁大塘水鸟翔集得名。村委会驻鸟立塘,辖鸟立塘、奉家山、刘永光等14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44公顷,361户,1033人。
葫芦淌 Húlútǎng
以村立淌边,地形似葫芦得名。村委会驻葫芦淌,辖葫芦淌、茶园里等4个村民组。总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12.7公顷,118户,416人。
朝斗坝 Cháodǒubà
以村前有一坝似斗子,村落坐东朝西得名。村委会驻朝斗坝,辖朝斗坝,鲤鱼塘、贾家、戴家等14个村民组。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69.3公顷,437户,1536人。
祥文福 Xiángwénfú
以清初从北门外肖家迁来,祈愿幸福吉祥得名。村委会驻肖家,辖彭家、肖家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38.9公顷,234户,766人。
福家坪 Fújiāpíng
以何、杨和睦集居,生活幸福,地势平坦得名。村委会驻福家坪,辖福家坪、玉林庵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59.5公顷,173户,676人。
老村屋 Lǎocūnwū
比周围村立村早得名。村委会驻老村屋,辖凉亭脚、老村屋、陈家、烟厂里、许家、和尚塘、红盆塘、窖厂里、邓家山等16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56.8公顷,412户,1361人。
蔡家 Càijiā
以蔡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蔡家,辖蔡家、凉亭脚、周家、赖家、过路塘、黄家、猫仔砠、印心砠、半边砠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52.8公顷,365户,982人。
罗坝头 Luóbàtóu
以村后水坝名得名。辖12个村民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44.9公顷,296户,1031人。
龙板桥 Lóngbǎnqiáo
以村前有一板桥,村后山脉似龙形,以山和桥得名。辖12个村民组。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38.3公顷,382户,977人。
良坪 Liángpíng
村南石砠,下有一淌井,砠上磷火在淌井内的倒影似莲花,得名莲花塘,后改为良坪。村委会驻莲花塘,辖莲花塘,马草坪、麻拐石、窝子地等14个村民组。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23.1公顷,312户,1055人。
仁山庙 Réngshānmiào
以庙名得名。村委会驻仁山庙,辖仁山庙、黑漯、东瓜冲、桃满屋、下瑶刘家、拐子山、肖家、桃子冲等18个村民组。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56.6公顷,619户,1559人。
逍遥岩 Xiāoyáoyán
以村后有一石岩得名。村委会驻逍遥岩,辖逍遥岩、老村、蟹背塘等18个村民组。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71.3公顷,260户,1343人。
肖家 Xiāojiā
以肖姓定居北门外得名。村委会驻北外肖家,辖北外肖家、何家巷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26公顷,372户,1288人。
隔洞 Gédòng
与县城相隔一洞得名。村委会驻隔洞,辖隔洞,杉木园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27公顷,381户,1280人。
欧家 ōujiā
明代欧善堂公从新田迁来立村得名。辖12个村民组。总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39.7公顷,418户,1460人。
乐家 Yuèjiā
以乐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地乐家,辖乐家、潘家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64公顷,512户,1675人。
鱼古弄 Yúgǔlòng
村边有一小河似鱼古筒得名。村委会驻鱼古弄,辖鱼古弄、新屋场、月形山、半边砠等3个村民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20.7公顷,212户,812人。
石板塘 Shíbǎntáng
以村前塘边原有一条石板大路得名。村委会驻石板塘,辖五小村,石板塘等3个村民组。总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19.7公顷,101户,401人。
竹子坝 Zhúzǐbà
村前小坝上长满了水竹得名。村委会驻竹子坝,辖上竹子坝、下竹子坝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1.9平方公里,151户,605人。
桐子山 Tóngzǐshān
以村后山有片桐子树得名。村委会驻下桐子山,辖上桐子山、下桐子山等5个村民组。总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20.8公顷,123户,495人。
八里桥 Bālǐqiáo
村内有桥,距县城八里,故名。村委会驻新刘家,辖新刘家,老刘家、杨家、黄家湾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20.8公顷,286户,879人。
五里庵 Wǔlǐān
离县城五华里有个庵子得名。村委会驻陈家,辖杨家、五里庵、陈家、张家、冯家、麻拐岩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68.3公顷,286户,1186人。
罗家 Luójiā
罗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罗家,辖罗家、矮婆砠、张家、岭脚下、赖家、黄马砠、杨家坪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65.1公顷,386户,1219人。
黄龙头 Huánglóngtóu
村后山形似龙头得名。村委会驻黄龙头,辖黄龙头,皮落井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37.7公顷,271户,796人。
东塘 Dōngtáng
村立塘的东面得名。村委会驻东塘,辖虎形、东塘、塘古冲,石鼓砠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45.2公顷,143户,507人。
瓦窑头 Wǎyáotóu
昔日村头有瓦窑得名。辖瓦窑头、李仟五、横渡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60.1公顷,285户,1150人。
周家 Zhōujiā
以周姓定居得名。辖4个村民组。总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23.9公顷,156户,558人。
昌田洞 Chāngtiándòng
此洞塘较多,年年丰收得名。村委会驻昌田洞,辖昌田洞、横渡下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21.7公顷,171户,671人。
大路脚 Dàlùjiǎo
以村后有一条石板路而得名。辖大路脚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20公顷,211户,690人。
白面下 Báimiànxià
村后石山成白色得名。辖8个村民组。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25.8公顷,180户,659人。
城头寨 Chéngtóuzhài
以驻地命名。村委会驻曾家辽,辖曾家辽、源头洞、大窝岭、黑泥井,兴安岭、凤凰岭、王殿岭、樊家、谭家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44.7公顷,293户,907人。
淌下 Tǎngxià
由麻地塘迁移立村,以村边一淌井得名。村委会驻官桥圩,辖官桥圩、老淌下、新淌下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52.9公顷,312户,1010人。
麻池塘 Máchítáng
以荸荠(方言名麻池)较多得名。村委会驻麻池塘,辖麻池塘、斑竹山、道眼洞、山尾村、雷家坪、六亩里、大宅福,西眼等22个村民组。总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120.1公顷,584户,2512人。
湾头 Wāntóu
位于湾形山头洞脚下得名。村委会驻湾头,辖湾头,李家山,陈家、柏家、唐家等14个村民组。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72公顷,418户,1254人。
冯家 Féngjiā
冯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冯家,辖冯家,蒋家、林家砠、胡家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50公顷,281户,1018人。
黄金桥 Huángjīnqiáo
黄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黄金桥,辖黄金桥、张家、隔江、张家湾、毛家、肖家、雷家、巫家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54.6公顷,286户,1214人。
王茂塘 Wángmàotáng
村立王茂的塘边得名。村委会驻王茂塘,辖石灰冲、王茂塘、西岭脚、弟子塘、吉家、斧子岩、上冲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39.4公顷,225户,842人。
长春 Chángchūn
欧阳姓定居,山为长冲得名。村委会驻长春,辖长春,镰刀湾、马家田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40.2公顷,276户,919人。
邱家 Qiūjiā
邱、谢两姓定居,以邱姓得名。村委会驻邱家,辖邱家、张家、潘家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37.6公顷,182户,727人。
丙塘 Bǐngtáng
李姓定居塘边得名。辖7个村民组。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29.5公顷,147户,596人。
兴旺山 Xīngwàngshān
在廖兴旺的山地定居得名。村委会驻兴旺山,辖兴旺山、黄泥塘、刘家山、挂山、禾仓岭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58.1公顷,256户,1032人。
花板塘 Huābǎntáng
从麻池塘分居,立村小塘得名。村委会驻花板塘,辖花板塘、小吉洞、大冲塘等4个村民组。总面积0.6平方公里,耕地17.6公顷,72户,362人。
恩里 ēnlǐ
李姓立村,杨姓居住,为报李恩得名。辖恩里、半边山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50.7公顷,335户,1187人。
新车 Xīnchē
从北门欧家迁居立村,以村前春水畔提水浇田的新筒车得名。辖新车,新欧家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52.3公顷,432户,1459人。
笋田洞 Sǔntiándòng
以村周笋子较多,前面是大洞得名。辖笋田洞,欧伯成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35公顷,220户,742人。
范家 Fànjiā
范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范家,辖范家、镜子塘、谢家、北面砠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23.5公顷,110户,493人。
双板桥 Shuāngbǎnqiáo
村前有条河,河面上架有两座板桥得名。辖双板桥,大塘尾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31.8公顷,181户,607人。
欧公养 ōugōngyǎng
以宋朝一位姓欧的江西游学者定居得名。辖16个村民组。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26公顷,196户,769人。
山下洞 Shānxiàdòng
以村立洞中间,四面是山,以地形得村名。村委会驻山下洞,辖山下洞、许家、杨梅塘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35.7公顷,263户,780人。
竹元福 Zhúyuánfú
村前有块竹山,竹山中间有块园地得名。村委会驻竹元福,辖竹元福、冯家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22.9公顷,208户,683人。
蛟龙塘 Jiāolóngtáng
村后有口塘,过去发生过地震,传说是一条蛟龙作怪,故名。村委会驻蛟龙塘,辖蛟龙塘、罗家、朱砂园、小半漯等14个村民组。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43.9公顷,279户,1143人。
背后山 Bèihòushān
以村后树林茂密得名。村委会驻背后山,辖背后山、老院子、董洲坪、郑家、邝家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45.6公顷,284户,1147人。
李家寨 Lǐjiāzhài
李姓迁居得名。村委会驻上李家寨,辖上李家寨、下李家寨、金盆形、畚箕窝、赖皮冲、新屋地、新塘等11个村民组。总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64.6公顷,392户,1347人。
棉花漯 Miánhuāluò
村居岭上,北岭似棉花形得名。村委会驻棉花漯,辖棉花漯、西漯、柑子漯、江家滩、罗卜塘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12.2公顷,95户,343人。
株木山 Zhūmùshān
以村居之地树木较多得名。辖13个村民组。总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51.3公顷,338户,1150人。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1、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
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2、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3、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追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年)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
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天宝六载(747年),配享高宗庙庭。谥号“文忠”。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4、薛稷
薛稷(649年—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河东薛氏西支)。唐朝大臣、书画家。
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等职,封晋国公。唐玄宗即位后,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人密谋政变。薛稷因知情不报,亦被赐死于狱中,享年六十五岁。?
工书法,师承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有《信行禅师碑》等少数作品传世。
扩展资料:
书法成就:
1、欧阳询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
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2、虞世南
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3、褚遂良
初唐书法家中,以欧阳询、褚遂良二人最具有创新精神,褚遂良最能与时俱进,欧、虞两人书法,保留隋朝书风较多,褚遂良书法则能汲取众家之长,不被前辈们多抑制。
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对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借鉴。
4、薛稷
稷之书法出自褚氏,虽时有新奇能别成风神,然终因“超石鼠之效能,愧隋珠之掩类”,未能尽脱褚氏规模而独张一军。名列“初唐四家”,实见逊色,其所以附骥欧、虞、褚者,斯盖论书者为求得偶数矣!存世的《信行禅师碑》,越王李贞撰,神龙二年(706)立在长安,是其代表作。
百度百科——欧阳询
百度百科——虞世南
百度百科——褚遂良
百度百科——薛稷
本文来自作者[秋巧]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changshi/202508-1532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秋巧”
本文概览:一、雷州西湖历史 雷州西湖原名罗湖。 位 于雷州市西湖大道北侧,与 雷湖风景区相对。湖水面积3 300多平方米。 宋绍圣四年(1 097)苏轼贬琼途经此处。今 建成...
文章不错《雷州西湖文化历史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