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个朝代都洛阳?

洛阳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古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扩展资料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蜚声中外。

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西亳,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正统王朝先后建都洛阳,被誉为十三朝古都。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一直为标准音。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洛阳雅言。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截至2015年,洛阳拥有四项世界文化遗产,沿洛河两岸存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西周成周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六大都城遗址。有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6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洛阳

洛阳市那几个朝代的京城

中国古代地名洛州即洛阳。

洛阳的历史沿革:

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洛阳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洛共计330余年。

隋开皇元年(581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

同年,改洛州(东魏改司州置)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复置洛州。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总管府。

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改东都为东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扩展资料

洛阳的地理环境:

洛阳市总面积1.52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2°16'-112°37',北纬34°32'-34°45',东西长约179千米,南北宽约168千米。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洛阳市位于豫西地区与东秦岭褶皱系,地势西高东低,有伏牛、外方、熊耳及崤山四大山脉。伏牛山自西南横贯南部,外方山为东南屏障,熊耳山自西南斜贯中部伸向东北,崤山位于西部。

伏牛山海拔1500-2000米;外方山为伏牛山分支,海拔600-1000米;熊耳山海拔1500-2000米,为伊、洛河分水岭;崤山海拔1200-1800米,境内最高点为海拔2212.5米的伏牛山主峰老君山。

洛阳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古代十三朝为何都在洛阳建都?

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 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汉 雒阳 汉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东都、东京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阳宫 东都 神都- 武则天 东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间都洛40余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民国 洛阳 今洛阳市 1932年

洛阳有多少年的建都史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活动的中心。夏禹的行迹,主要在黄河、伊河和颖水一带。大禹治水的时候,把天下分为九州,洛阳一带称为豫州

阳在古代的字眼里代表着山南水北。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地方在山南边河北边,通常阳光充足,冬天寒风较弱,而且生活便利。因此,人们选在?阳?地建设城市是古代很普遍的做法。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河之北为阳 河之南为阴古人就这样对城市进行命名。

1、夏朝都洛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禹的孙子太康把夏都从阳翟迁到涩谷谷。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斟酌的具体位置在今洛阳市区以东的偃师二里头。太康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黄河下游有一个部落首领叫后羿,有一次太康到洛水南边打猎,被后羿带兵挡住归路。太康只好在洛水南岸过着流亡的生活。后羿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为王。仲康死后,后羿夺取了夏朝的王位,后来太康的侄孙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并把夏都迁到阳翟。经过数次迁移,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又把国都迁到斟隅。

2、商朝都洛

商部落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住在离洛水不远的地方,以后被封到商(今商一带一带)。公元前l6世纪,商汤带领军队打败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汤把国都迁到西亳。西亳在今洛阳老城以东约30公里处,斟斟酌斟酌城所在地南北相望。商朝在这里定都约230年,后来迁到荥阳一带。

3、西周以洛阳为东都

周部落的祖先原来也生活在洛阳。司马迁曾说,夏、商、周三代之居,均在河(黄河)洛(洛水)之间。因周部落的祖先善于种植,被舜封于关中平原(今陕西武功)一带,后来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1 1世纪,殷纣王无道,周武王率八百诸侯在孟津会盟,渡过黄河,灭了商朝。灭殷以后,周武王先回到洛阳。他亲自察看地形,建起了一座专供周人居住的城邑,即洛邑,并把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从殷都搬到这里。然后,周武王把国都定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周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周公旦辅助周成王(武王的儿子)掌管国家大事。

为了巩固对东方的统治,利用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周成王采纳了周公在洛阳建立东都的建议,派周公和召公组织大规模建设洛邑。经过施工,建成了两座城池,一座是王城,一座是成周城,规模模都相当大。这样西周就有了两个京都,西面的镐京称为宗周,东面的洛邑称为成周。洛阳作为西周。

4、东周以洛阳为国都

西周末年,关中发生在地震,加上朝廷腐败,犬戎进攻,镐京被抢劫一空,周平王决定废西京,迁都洛邑。历史上把这以后的时期叫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等人的护送下来到洛邑。周平王因秦襄公护驾有功而封其为诸侯,并把岐以西的地方赐给他。东周共经历了548年,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那时周王朝的统治衰弱,诸侯争霸,战事频繁。但是洛阳的经济和文化却很发达。

洛阳是?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名都。人们修了很多水渠,用来灌溉农田。有许多手工业者从事制绳、酿酒、制陶、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很多人从事商业活动,商品经济很活跃。

5、东汉以洛阳为都

出身于南阳贵族家庭的刘秀,在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以后,夺取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于公元25年定都洛阳。他认为汉属火德。忌水,所以改写洛阳为雒阳(?雒?同洛,周时亦称洛阳为?雒邑?)。经过10多年征战,东汉重新统一了全国。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市建筑宏伟壮观,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在手工业方面,冶炼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够炼白口铁、麻口铁、灰口铁和脱碳钢,并且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用煤作燃料。当时洛阳是全国最大、最繁华的商业都市,也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市面上有很多商店和商贩。商人们有的来自内地,有的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来自国外。洛阳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文人们汇集在洛阳。当时洛阳有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学生最多时达到3万多人。洛阳还有当时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东观。著名的国家天文台?灵台也建在这里。许多著作和发明在洛阳诞生,如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改进造纸术,班固著((汉书》等等。东汉时,佛教正式传入我国。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官方建立的第一座寺庙,是中国佛教早期传播的中心。东汉除了董卓挟汉献帝迁长安6年,曹操挟汉献帝迁许昌24年外,在洛阳定都时间为14帝166年。

6、曹魏定都洛阳

曹操原来是洛阳城内管理城北部治安的北部尉,后来因镇压黄巾军有功,被提升为济南相。董卓之乱以后,外戚董承和一些大臣带着汉献帝从长安回到洛阳。因洛阳已成废墟,曹操就把汉献帝迎接到许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并把雒阳改为洛阳。曹魏在洛定都46年。

7、定都洛阳

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迫使曹奂让位,自立为帝。司马炎改国号为晋,历史上称之为西晋,仍以洛阳为国都。西晋在洛定都51年。曹魏和西晋时期,洛阳都城得到重建,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城内市场热闹商家商家商家众多。洛阳与西域各国、北方少数民族及东夷倭国(日本)的贸易往来增多。

在文化方面,曹魏时期恢复了太学。?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陈寿在洛阳写成了《三国志》。马钧在洛阳创造了翻车(水车)和指南车。西晋时期,统治集团非常腐败。他们的种种丑行超过了历代帝王,对劳动人民的迫害甚于洪水猛兽。后来,宫廷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洛阳再度遭到严重破坏。公元304年,北方的匈奴

贵族刘渊自称汉王。公元311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占洛阳,杀了晋怀帝。五年后攻下长安,杀了晋愍帝,西晋都洛51年而灭亡。

8、北魏迁都洛阳

十六国大乱的时候,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逐渐兴盛起来。公元368年,他们在平城 (今山西大同)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之为北魏或元魏。北魏用武力统一了北方,与西晋贵族建立的东晋王朝南北相对,开始了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后,魏孝文帝拓跋宏经过巡视和对比,决定迁都洛阳。但大臣们留恋故土,不愿迁都。魏孝文帝以南征齐国的名义举兵南进。大军走到洛阳,休息了三天。

大臣们看到洛阳的繁荣景象,也同意迁都了。迁都洛阳(公元494年)以后,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他还严惩贪官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洛阳又一次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达到40万。在意识形态方面。魏孝文帝提倡儒术,崇尚佛教。北魏定都洛阳42年,在洛阳建了1300多所佛寺。其中最大的是永宁寺,寺内有一座木塔,高100丈,据说在百里以外都可以看见。闻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也是北魏时期开始开凿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远的《水经注))也创作于北魏时期。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在长安)和东魏(在邺城)。

9、 隋以洛阳为东都

公元581年,杨坚迫使北周皇帝让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公元589年,杨坚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自西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604年,杨坚的儿子杨广杀死父亲,自立为帝,这就是隋炀帝。隋炀帝深知洛阳是军事要地,即位的第二年便征发百万民工营建东都洛阳城,建成了规模宏大的隋东都城。隋炀帝随即把文武百官和皇宫迁到洛阳。洛阳又一次成为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口超过百万,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隋炀帝还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大运河。大运河通贯南北,全长约2000公里。当时洛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手工业、商业极为发达,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工商业大都会。

10、唐都洛阳

621年,李世民攻克洛阳。洛阳在唐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是陪都,地位仅次于长安。有6位皇帝曾经移都洛阳,累计时间约70余年。这期间洛阳便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是武则天,在洛阳称帝的时间达15年。隋末洛阳未受到大的破坏,唐代洛阳仍十分繁盛,人口最多时达l40余万。洛阳在经济上比长安还要发达。

手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洛阳是唐代丝绸的加工集散地,是唐三彩的故乡。丝绸之路以洛阳为起点,各国使者、学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加强了中外合作与交流。唐代对龙门石窟进行了进一

步开发。现在可以看到的龙门石窟雕像,大部分开凿于唐朝。其中最著名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开凿于武则天时期。洛阳还是全国文人学士荟萃的地方。唐初四杰曾经云集在洛阳。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公权颜真卿颜真卿颜真卿颜真卿、吴道子、玄奘等人,都曾在洛阳活动并从事创作。当时洛阳牡丹已驰名天下。

唐代洛阳是世界东方最大的都市之一。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消弱,蕃镇割据势力扩大,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公元755年起兵叛唐,攻下洛阳,自称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并打入长安。安禄山回洛后,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子继位,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仍都洛阳,国号仍为大燕。后长安、洛阳被唐攻破,洛阳再次被史思明攻开,两年后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于公元763年自杀,历经七年安史之乱被平息。叛军盘据洛阳建立大燕国,使洛阳成为大乱的中心战场。唐(含武周)都洛约70余年。

11、后梁都洛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朝廷陷于派系斗争之中,政治腐败。公元874年,王仙芝率众起义。第二年,黄巢起义响应。起义军于880年11月攻取东都洛阳,l2月破潼关,攻占长安。但黄巢部将朱温叛变,使起义军惨败,唐昭宗李晔封朱温为东平王,后来朱温挟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又先后连杀两位皇帝,自称梁太祖。后梁以洛阳为都4年余。

12、后唐都洛

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十二月,庄宗李存勖从魏州迁洛阳,以西京洛阳为都,东京开封为陪都。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唐将李嗣源兵变入洛,夺取帝位,改元?天成?,是为后唐明宗。天成二年 (927年)十月,明宗迁都开封。后唐愍帝应顺元年(934年)四月,潞王李从珂拥兵入洛阳称帝,是为后唐末帝。后唐以洛阳为都,东京开封为陪都。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后唐大将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唐末帝自焚,唐亡。后唐以洛阳为都6年零6个月。

13、后晋都洛

石敬瑭灭唐建后晋,即帝位于洛阳,是为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四月,晋高祖迁都东京开封。洛阳为后晋首都6个月。

此外,还有河南王(申阳)、西汉(刘邦)、新莽(王莽)、更始帝(刘玄)、郑(王世充)、大燕(安禄山)等朝代或政权曾以洛阳为首都。l932年日侵淞沪,国民政府以洛阳为行都,于同年3月由南京迁都洛阳,5月上海停战,国民政府于l l月又迁回南京.

洛阳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1个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较长的城市之一。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1948年置洛阳市,但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1956年升为地级市(省辖市)。

洛阳建都年表 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汉 雒阳 汉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东都、东京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阳宫

东都

神都-武则天

东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间都洛40余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民国 洛阳 今洛阳市 1932年

* 夏朝现仅有史料记载尚未有考古验证。更详细研究请参考夏商周断代工程。

表格内容参考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简介

本文来自作者[宿高峰]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changshi/202508-16879.html

(13)
宿高峰的头像宿高峰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宿高峰的头像
    宿高峰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宿高峰”

  • 宿高峰
    宿高峰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洛阳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古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洛...

  • 宿高峰
    用户080504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中国有几个朝代都洛阳?》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