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校邀请了xx中学的两位老师、苏州星海实验中学的老师和我校三位老师上了同题异构课。我也有幸参加,和孙老师上了《西塞山怀古》同题异构课,课堂实录如下。
我先请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略)。
教师投影课题、作者。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回答问题:①什么是咏史诗?②什么是怀古诗?③什么是咏史怀古诗?④咏史怀古诗的一般内容和情感。(略)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让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
生1朗读课文。
师:请一位同学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诗歌。投影PPT显示:
①诗歌的题目是?西塞山怀古?,哪些句子写西塞山?哪些句子写怀古?这两部分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②首联、颔联写晋吴之战是怎样的一个历史史实?作者是如何刻画的?用了什么手法?
③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浚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依旧枕寒流?有什么复杂的意味?
④?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主旨句,请结合背景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熟悉了,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主动说说?
生2:前四句写的是怀古,后四句写的是西塞山。它们用?人世几回伤往事?串联起来。
师:为什么是?人世几回伤往事?把它串联起来的呢?
生3:因为?往事?就是说的前面怀古的事,这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说得不错。但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往事?仅仅指的是前四句写的史实吗?
生4:不是,因为金陵经历了六朝的更替。
师:嗯,那么前四句写了怎样的史实?是怎么描写的?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生5:写了王浚灭吴,用了一些动词。
师:你能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吗?
生6:?下?写出了西晋军队气势非常迅猛。?收?写出了东吴军队望风披靡的情态。
师:说得不错,那么还有一些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生7:?沉?字写出了东吴政权随着铁索也一起沉到水底了,说明了东吴政权的灭亡。?出?字写出了吴主孙皓投降的丑态。
师:好的,前四句写史实除了用了一些动词外,还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8:用了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①形象上,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②色彩上,一边是晋军烧索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③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在对比中我们看出了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的咄咄逼人,失败者的黯然失色。作者写这段史实的目的是什么?
生9: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那他是如何发表看法的呢?请大家看问题③,小组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10:西塞山与六朝形成鲜明对比,六朝灭亡了,而西塞山依然矗立在江畔。
师追问:决定国家兴亡的因素是什么?是危险的地形吗?
生11:不是。应该是帝王的作为。
师:也就是说?事在人为?。这位同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颇有见解。我们看问题④,分析作者的情感。(投影时代背景)
生12:作者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
师:有没有其他情感了?
生13:还有对唐朝统治者的忠告,希望他们不要重蹈六朝覆灭的教训。
师:综合两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了刘禹锡写这首诗的'目的。一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诗人跃然纸上。结合本诗的学习,请大家总结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特点和鉴赏技巧。
生14:结构上: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生15:手法上: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等。
生16:情感上
师:其实我们可以把内容分为三类(投影出示):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另外,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是(出示投影):①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②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意图、领悟感情)?③这种态度是运用什么方法表达的?(分析技巧手法)这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本诗的学习,总结了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特点和鉴赏技巧,下面我们就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略)
《西塞山怀古》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中的一首,如何讲这首诗,我动了一番脑筋。既然是选修教材,我可以进行专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将书中诗的题材分为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羁旅登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类进行专题教学,每个专题选一两首典型诗歌进行精读。如咏史怀古诗,我选择了《西塞山怀古》和杜甫的《咏怀古迹》,从意象、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总结诗的特点与规律,再选择同一诗人相同题材诗歌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专题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类诗歌的鉴赏路径和规律。这是我这节课的主导思想。
这一次教此诗,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动起来,从学生发现的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特别是在学生正常思维基础上多加引导,想办法带领学生到?自学?不能达到的地方去感受一番。
课前,我收集了学生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整理归类,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是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几个方面。由此可知,学生自学发现的疑难问题与常规教学内容的设置有很多重合。于是我设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即:?这首诗所写的史实是什么?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我力求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问题,在适当之时、适当之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提升。
课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诗题,进行整体阅读,明确怀古诗的一般结构。然后,围绕所借之古,探讨诗人的写作目的。整节课教学还算顺利。
反思本课教学,我的确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适时点拨了,但是这种点拨只是带领学生走在我设计好的路径中,这样的课堂似乎环环相扣,但是有些僵硬,讲的东西偏多,生成很少,课堂灵动不足。教学虽然起于学生认知,但我未能做到完全放心、放手。所以,学生未能在课堂上独立行走。如果我能够从容一些,师生之间的对话会更平等,学生的问题和回答便有可能生成出没有预约的精彩,课堂也会更有张力。
高中语文《渔父》优秀课堂实录
《五彩池》名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老师想提个问题,谁想来回答?
师:我们是XX小学四年级的同学对吗?
生:是
师:老师提的问题难吗?刚才没举手的同学是不很后悔呢?
生:(非常遗憾地说)是!
师: 那下边老师再提问的时候,同学们可要大胆举手呀!
师:走进我们思礼小学,老师最大的感受就是到处都能感受到笑脸,咱们的评比栏里画的是笑脸,操场上写着?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我还看到了我们班同学的笑脸,感到非常温暖。老师想找个同学上台把你最美的微笑展现给我们看,谁愿意上台?(指一位同学上台)
生:表演微笑
师:大家把掌声送给她!谁愿意再上讲台来?找同学
师:谁愿意你为大家表演?眉开眼笑?指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大家开心地笑)
师:老师还想再找个同学上台,大家想不想留下遗憾?
生:不想!
师:那就赶紧举手吧!
生:举手非常积极
师:找一位同学上台,老师想请你表演?开怀大笑?
生:表演很到位,引来同学们和听课老师的一片笑声
师:把掌声送给他!请所有的同学一起开怀大笑!(教室里一片笑声)。
师:最后,老师想问大家个问题:在课堂上遇到好笑的事情,敢不敢?开怀大笑?
生:不敢!
师:为什么不敢呢?老师告诉你,可以,您尽管笑!再问大家:当课堂上碰到想回答可又不敢回答的问题,敢不敢举手?
生:敢!
师:那我们就上课吧!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实则大有深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为下面的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展示自己、积极发言奠定了基础。)
师:小时候,听奶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西方有座昆仑山,传说那时神仙的住的地方。山上有一座瑶池,池里的水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五种颜色,可漂亮了!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到昆仑山上看看这五彩的瑶池呢?奶奶是哄着我玩的,没想到有一天,我在读书的时候,真的看到了五彩池,原来这五彩池不在天上,它就在人间,它就在我国的一个地方。大家想不想去五彩池看一看呢?
生:想!
师:板书课题,用你们的声音告诉我:这不是普通的池子,而是五彩池。
生:读?五彩池?,重读五彩二字。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划出五彩池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圈划
师:指名回答。
生: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我读出五彩池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
师:再读这个句子,你告诉老师,五彩池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句子,答:神奇。
(反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先用故事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一上课就抓住了文章的题眼:神奇,然后引导学生围绕?神奇?二字读文思考,牵一发而动全身。)
师:同学们五彩池到底神奇在哪儿呢?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语句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老师。一会儿你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老师听。
(生自由读。)
生:交流汇报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反思:这个教学环节费时较多,我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孩子们是否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因为虽然是篇选读课文,但是五彩池是一篇经典课文,描写的景色非常优美,语言生动,我不想让这样一篇文章学生学过以后在心中什么印象也没留下,所以,还是希望在对课文的朗读过程中,先对文章优美的语言有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这个环节完全和下个环节合二为一,边品味语言,边积累语言,不必兜这么个大圈子。)
师:同学们五彩池到底神奇在哪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五彩池神奇的句子划下来。
生:读有关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的句子:?池边是金**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地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月牙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可是把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
师:你认为五彩池的形状和颜色都很神奇,对吧?
生:对。
师:那让我们先来看五彩池的形状吧!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五彩池都有哪些形状呢?
生:边说,老师边画这些形状
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边回想课文内容边说水池的形状。
师:老师也想读读这个句子,(师有感情地范读)。孩子们你们也这样来读一读吧!
生:读课文
师:谁想读一读呢?
生:有感情地读
师:读的`太棒了,让人仿佛就看到了那各种各样的水池。同学们再读。
师:指名再读。读到这儿,大家肯定都已经记住了这个句子,谁愿意来试试呢?可以参考黑板上的板书。
师:指名说
生1:基本会背,但仍不太流利
生2:背的比较流利。
师:两个同学都非常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记住了,真了不起,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师:同学们说五彩池是不是就这几种形状呢?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呢?
生:省略号!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太聪明了,能从省略号中体会到这么多,那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形状呢?
生:有大树形的
生:有像帆船的
生:有心形的,有像月亮的?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像作者一样说一说呢?
生:池边是金**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地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大树形的,有像帆船的,有像苹果的,有像香蕉的?
生2:?
师:在大家的想象中,它的形状越来越丰富了,真是太神奇了!
(反思:在上面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一些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做到当堂背诵,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同时,我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五彩池的其它形状,并能模仿作者的写法学习表达,在丰富的想象中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逐渐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但是正像张小红主任说的那样,?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而我却把?收口?重要环节给忘掉了,使这个环节缺少了一个点睛之笔。如果我在这个环节节束的时候说一句:同学们那你说,五彩池的形状到底怎么样呢?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呢?学生可能会说:形状各异、奇形怪状?这样,?口?就完美地收了起来。我们这样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对学生学习表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学习五彩池颜色的环节也存在这个问题。)
师:刚才同学还提到了五彩池的颜色了非常神奇,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的第三段,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划出来。
师:划出来的请举手
生:齐答
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呢?
生:?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
(反思:在这儿可顺势进行朗读指导,仿写的训练,整个教学便浑然一体了,不必等其它两个句子又品味过了之后再回过头来做这些事情。说明自己还是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顺学而导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另外,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形式还是有些单一了,在这儿就可以闭眼想象读、男女生分组读、教师引读等,这样读的形式会更加多样,效果也会更好些。)
师:请你把最能表现水池神奇的词语划出来
生:读
师:范读?可是把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
生:练读
师:指名读
师:还有哪个句子让你感受到颜色的神奇?
生:更使我惊奇的是,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溪水流到各个水池里,颜色却不同了。
师:大家自由读一读。指导学生重读?更、所有、同一条、不同了?这几个词语。
生:(读比较有感情)
师:谁跟她比一比?
生:再读
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五彩池的颜色很神奇,(板书水池的颜色)你们发现了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前面是一种事物,后面是颜色。
师:你能不说几个这样的表示颜色的词?
生:梨黄、茄子紫
生:香蕉黄
生:苹果绿
生:葡萄灰
?
师:在同学们的想象中五彩池的颜色越来越丰富了,那同学们能不能像作者一样说一说呢?
生:思考
生: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梨黄的,下层却成了茄子紫;左半边是苹果绿的,右半边却成了葡萄灰。
?
师:在同学们的想象中,五彩池越来越美了。那读到这儿,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五彩池为什么这样神奇?
生:用第四自然段中的话回答。
师:你可真会读书。请同学们也把这个段落读一读
师:互相交流一下。
师:今天,我们足不出户就了解了五彩池那神奇的颜色、神奇的形状,你看读书多好呀!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书,你会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色、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神奇。
(反思:张小红主任在答辩环节说:?做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有些文学底蕴,这时教师如果说:?同学们,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你看,读书多么有用呀!它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美景。希望你们以后与书为友,你会发现书会向我们展开一个多彩的世界。?我听了以后深有感触,同一个意思,一个有书香味的老师说出来是多么的不同呀!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是多么重要。)
教学反思:
作为一篇经典的选读课文,我既不想象上精读课那样面面俱到,又不想像上略读课那样匆匆而过,所以力求在课堂上展示训练的过程而不是完整的课堂,所以水池多、大小不一的语句就没有过多地品味,五彩池这样呈现不同色彩的原因也是在学生的交流中一带而过。在这节课上,因为没有多媒体不能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于是,我就通过抓重点句子,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水池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等特点。这样做使已学过的读书方法(如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等)得到运用;同时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真正体会到五彩池那美妙神奇的景象,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熏陶。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淡化对课文内容空泛的分析,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淡化?教?的痕迹,强化学生活动,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力求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高。
一、课前激发,确立课题
师:很高兴和屯溪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但不一定关注过他的听课状态《西游记》第二回有记载说,孙悟空听讲的时候,是?抓耳挠腮,眉花眼笑?看到此种状况,祖师就问他为何如此悟空答曰:?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我很希望同学们能够像孙悟空一般听讲,悟空没有像他的同学那般老老实实,因为老老实实是通往平庸的宽广坦途其实,课堂就是师生所过的一场精神生活?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师生之间,能够用精神的华彩将彼此照亮,就是好课!
(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体,此种状态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一种语文课堂状态,还应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生命状态此种精神的树立,着实不易,是教师一节课一节课逐渐呼唤出来的语文课堂,打开并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最佳的?教艺?学生听后,眼睛中闪现出光芒这也是学生的?动?)
师:课题《渔父》,大家都看到了通过这节课,同学们想和老师交流什么问题呢?
(学生沉思片刻,有人举手)
生:我很想了解屈原和渔父各自代表怎样的人生道路,我们该进行怎样的选择
生:我想了解楚辞的主要特点
师:两个同学讲得都很好,还有同学有其他想法吗?大家赞成研讨这两个问题就鼓掌通过,反对,就拍拍桌子(没有学生拍桌子)好,那我们今天就探讨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主,兼顾第二个问题还需注意的是,《渔父》是一首散文诗,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知形象
(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确立研讨的内容,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教师游刃有余把握教材的一种体现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得以深入的重要媒介和基础)
二、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一次对话
师: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是层进式的对于层进式的对话,我们该从哪里看起?开头,中间,还是结尾?
生:从开头
(给学生以必要恰切的提示,帮助学生把握研讨的方向与层次)
师: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原文,看看屈原是以怎样的状态出场的
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师:面对屈原如此景况,渔父怎么说的,话语之间是何语气?
生:?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对屈原好像有取笑的意味
师:对屈原有取笑的意味,从文中哪些关键语句体味出来的?
生:?何故至于斯?从这个反问句里体会出来的
师:?斯?在这里指代什么,?至?又有何意味?
生:?斯?在这里指?江潭?,?至?有到达、沦落的意味
师:体味得好!?斯?除了指代地点?江潭?泽畔?,还有其他指代的意思吗?
生:还可指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状况
师:是啊!三闾大夫是屈原在怀王时担任的要职,掌管楚国屈、昭、景三姓贵族渔父以赫赫之职称代屈原,有调侃取笑的意味另外,诚如同学们所言:别有意味的是?斯?,?斯?既指江潭,又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至?,有沦落的意味整体体味语气,虽不乏同情之意,调侃取笑之意亦有这是渔父对屈原的第一次发问:从巍巍庙堂何以至寂寂江潭,从冠冕轩轩的三闾大夫何以至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江湖散人?屈原是如何作答的?
生(一位男同学随口轻柔地读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师:将?举世?浊?独清?众人?醉?独醒?加重,体味屈原作答时的心境,再读一遍
生(此男生再读一遍,效果比第一次好许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师:通过?读?,我们不仅要将屈原唤出来,更应该将自我唤出来一个男生,应该理解什么是苍劲沉郁与悲歌慷慨语文课,就是期望将一个人唤出来!你,现在有些地方就已经被唤出来了对屈原的答语,同学们如何理解?
生:屈原很坚强,决不妥协屈服
生:屈原很执著,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志向
生:屈原就是流放,也要保持自己的清醒
师:大家说得都好!屈原的每一次回答,都让我的心随之震撼一次!举世之于我,众人之于我,屈原将自己放在整个世界的对立面去了不仅是一个庸君,几个奸臣小人,而是所有人这个对峙因为极不平衡,所以才震撼人心屈原就像《亮剑》中的那个断臂之后独身一人冲入日军阵中的连长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他的失败,就因为他选择对立的立场而不曾屈服!在这样的一种抗争与对峙中,屈原展现出的自我形态、分裂形态、挣扎形态、高贵形态和询问形态,构成了楚辞中熠熠生辉、粲然夺目的最美篇章这样的对峙构成了世间壮丽巍峨、奇绝伟岸的人格风景与精神绝唱!刚才有位同学说,想了解楚辞最主要的特色,屈原的生命华章就构成了楚辞最光艳的特征
(学生真正的精彩,往往是在教师的精彩之后激发绽放而出的教师的精彩是学生精彩绽放最丰厚最肥沃的养料与澎湃的动力学生的精彩不仅仅因教师课堂设计的精致所致,更是由教师人格的召唤所致教师的自我剖析,与文中屈原的精神状态合二为一,教师自身已然和教材浑然一体,教师自身成为了站着的、活动着的、呼吸着的教材)
三、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二次对话
师:屈原的答语表明了社会不容、自我不入的生命处境对此,渔父又有何建议?
生:渔父引用圣人之言,希望屈原不拘泥于外物,顺应浊醉的世间,随波逐流,共同混世
(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导)
师:是这样的屈原的第一次回答,核心便是:不容不入渔父针对屈原所陈述的状况,拿出了既容且入的混世之法此法一出,所有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混世法是最彻底、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多为世人所用那么,渔父是混世之人吗?这个问题暂且存疑,我们后面解决我们现在先看:屈原认同此种方案吗?他是如何作答的?我们请同学诵读一下此段
生(一位女生举手,朗声读来,语势铿锵,辗转有力):?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师:你读得好,把屈原内心的沉痛与激越充分表现出来了问个问题,你是个女生,为什么要选择读这么男性化的句子,而且还读得这么好?
(给学生以切实的追问与鼓励,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课堂的细微点滴中,才能看出教师是否关注学生这个人)
生:我为屈原的精神所深深感染,所以愿意读!
师:是啊,每次读这几句话,我都为之落泪!我虽做不到屈原这样,但我一直不失一颗真纯的景慕之心屈原这段回荡不已的生命交响曲是由三大句子构成的,两个强而有力的反问句,中间夹着一个死亡句,你如何看这样的句式安排?
生:第一个反问句是从身体感受的角度发出的,爱好洁净,不愿受到污浊的沾染,是人之常情屈原在此基础上,将其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师:那为什么将一个死亡句放在其间?
生:为了求得精神上的纯净,屈原甘愿献出生命
师:是啊,屈原说:?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皓?就是?白?,用在这里不多余吗?你如何理解?
生:?皓?是一种有光彩的洁白
师:好!皓,确实是一种有光彩的.洁白,是洁白之至也何况?皓皓?连用,何况?皓皓?相联缀再以之状?白?在这里,屈子将自身提炼为纯然的一片皎白,既大且明,既刚且坚我为同学们将屈原的这段话再读一下,大家再次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师(小结):面对渔父提出的既容且入的混世之法,屈原的答语其实是:身体不容,精神不入屈原的死就是他的不死,屈原的失败表现出的正是他的强大!
四、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三次对话
师:面对屈原的回答,渔父也表明了自我的观点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渔父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渔父的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且学术界亦有多样的说法教师提问的角度与层次,起到了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教学效果)
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是美丽干净的自然,渔父是个隐者,他想脱开浑浊的社会,隐居于此
(此句的喻托之意,在学术界存有多样说法学生答得很妙,教师备课当充分深入,切不可以一己之认识,以一家之认识便断然否定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很可以见出教师备课的态度与功力)
师:说得好!那么,渔父与屈原对于浑浊的社会,采取的态度与方法有何不同?
生:屈原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渔父是濯我缨,濯我足
师:你抓住了关键字?葬?与?濯?渔父在提醒屈原,出世之路的要旨不是?葬(湘流)?,而是?濯(沧浪)?,用江湖与田园濯洗心灵,壮大生命那你们说,渔父是混世的吗?
生:渔父用混世法探试屈原,如若渔父果真是混世的,那他又何必独守江湖
师:讲得真好,大家为他鼓掌这段话有一处矛盾,不知同学们是否关注到了:前面有?鼓枻而去?,后面又有?遂去?走就走了,难道?走?还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吗?
生:前面的?去?是渔父的假走,因为他还有自己的隐士哲学要告诉屈原讲完后,渔父才是真走所以,第二个?遂去?是真走
师:?遂去,不复与言?一语省略了主语,你以为主语应该是谁?
生:主语是屈原,屈原听见了,但他的心志不能改,因此去了
生:主语是渔父,渔父彻底说完了,因此去了
生:主语既是屈原,也可以是渔父,因为他们都没有什么要说的了
师:大家讲得真好!所以段首渔父?莞尔而笑?是什么意味?
(这个问题,似乎应该在此段开始的时候就问,但那时条件准备不齐全,问出来不会有好的效果)
生:既对屈原的说法表示赞同欣赏,又有自己的想法
师:讲得真好!屈原用湘流与浊醉的社会决斗,渔父用沧浪与浊醉的社会绝交把影子投在水里的,都患有洁癖基于这样的基础,他们才能相遇并展开如此深刻的对话屈原是勇者,渔父是隐者如若再加之此前渔父为试探屈原而说到的混世法,全文一共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处世法,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生:我哪条路都不选,我选择第四条路
师:第四条路,那是怎样的一条路?
生:改革!
(学生的自然生成,出乎教师的意料,足以震撼人心!)
师:找到的这第四条路真是太好了,你是中国的希望我代表所有听课的老师向你鞠躬表示敬意!(教师鞠躬)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的未来与我相关,我们渴求未来的世界变好变美,那我们首先就要在教育上培养出这样的人来!你在课堂中爆发出的是高贵的思想!
执教感言
在课堂设计中,我们一直习惯关注?技?,不太重视?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学生的精彩单纯安置建立在精妙完美的课堂设计上我们教师对于课堂成功的追求,一直沉浸在?技?的研究与探求中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就是课堂设计大师其实,在学生面前显现绽放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感受力的人,一个能流泪的人,一个生命跳荡奔涌的本真的人,一个不断思考的人,对于学生的影响与建设将起到更为深刻和巨大的效力与作用我们对于学生,不能仅仅将他们当做工作对象;教师则冷静娴熟地运用?技?、把握?技?、实现?技?、创造?技?我们的课堂,不能总是期待这样的状况:教师按时上课,铃声一响,准时下课不多一言,不少一语,处处恰到好处我们的教师犹如一台精巧的机器,在课堂的把握与驾驭上完美无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人与人之间,不仅需要?技?,更需要真实、坦诚、热情与生命力的发扬真正的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上语文课技能、技巧、设计之大师,他更应该展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很语文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血肉有热爱有文化有教养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一个敢哭敢笑敢打敢拼敢爱敢恨的人!
语文课是关涉?人?的课,教育的核心魅力在于提升人与改变人只有?人?才能激发?人?,只有?人?才能真正教育?人?,只有?人?才能培养?人?!以人育人,是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规律?人?的魅力是无穷的!
探讨究竟该选择屈原与渔父哪条路的时候,一个学生坐在座位上,高声喊出了第四条路?改革之路?的选择这说明,虽是短短的一节课,但学生的思路被激活了这是一个富于创造的真正关乎中国未来与前途的精彩生成它完全出乎我的预设,在课上我为她鞠躬致意,我为该生大声叫好!语文课,不仅是知识课,更不仅仅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技能技巧课语文课,应当生成思想,撞出人格我们的语文课,该把?人?培养出来这个?人?不仅是技能技巧的,更是精神的、创造的
忽视并进而想摆脱教师素养,来谈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的提升,到头来恐怕只能变成一相情愿的空洞梦想?人?就是?事?;想成?事?,先养?人?所有的著名战例,都是名将的个性使然,都无法复制所有的好课,都是教师的个性使然,是课堂与学生的生成使然,也都无法复制教育的智慧是撞出来的,不是复制出来的。
本文来自作者[扶小汐]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changshi/202508-2287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扶小汐”
本文概览:最近,我校邀请了xx中学的两位老师、苏州星海实验中学的老师和我校三位老师上了同题异构课。我也有幸参加,和孙老师上了《西塞山怀古》同题异构课,课堂实录如下。 我先请学生进行课前三...
文章不错《《西塞山怀古》课堂实录「附反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