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举三个例子

网上有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举三个例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举三个例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得道多助。

3、陈胜和吴广起义,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白话释义: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如下: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瓦岗军首领失道寡助,英雄豪杰纷纷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渊(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公孙丑下》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关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举三个例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杨新峰]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jingyan/202507-5207.html

(12)
杨新峰的头像杨新峰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杨新峰的头像
    杨新峰 2025年07月21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杨新峰”

  • 杨新峰
    杨新峰 2025年07月2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举三个例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举三个例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 杨新峰
    用户072105 2025年07月21日

    文章不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举三个例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