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地产股再次迎来大涨,泰禾集团、南山控股、荣安地产、天保基建等多只股票集体冲高,融创中国股价同样翻红,截至发稿涨幅为6.34%。
市场情绪高涨,源于地产一系列利好不断出现。同时,企业内部也不断优化管理,调整架构,以适应新的市场格局。
比如头部房企融创在近期调整了组织架构,由原来的七大区域调整为九大区域,原西南区域拆分为成渝区域、云贵区域,分别管理四川及重庆、云南及贵州;新成立西北区域,管理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四省。
多家企业内部人士评论,房企大刀阔斧变革,是为了适应新的行业环境。在地产上行期,全国扩张、向下放权是企业的普遍动作;当市场蛋糕逐渐缩水,裁撤冗余区域与架构,提高效率精准投资,触及一线“炮火”的声音,成为企业的一致诉求。
外部变化带来内部开刀
房地产市场的蛋糕规模,正在渐渐“缩水”。今年1月份,仅15家房企销售额超百亿,较去年同期减少14家。开发商冲规模、促销售正越来越难。行业下行期,如何挖掘增长点?一些房企开始向组织架构动刀,以激发区域活力。
融创由原来的七大区域调为九大区域,新成立西北区域,管理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四省。自此,融创的二级区域数量增加,包括北京、华北、西北、成渝、云贵、上海、东南、华南、华中共九大区域。
将西北区域独立出来,是融创缩小集团管理半径、加大深耕西北市场的举动。
以西北经济重地西安为例,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西安房企销售业绩前10为:融创中国、碧桂园、天地源、中海地产、华润置地、招商蛇口、保利发展、龙湖集团、万科地产、紫薇地产。融创销售额约189.8亿元,超出碧桂园65.8亿元。
在融创2021年中报中,西安同样与武汉、杭州、重庆等城市并列,位于该集团超百亿销售城市名单中。不过,融创中国官网显示,此前西安被列在华北集团之下,太原、银川、兰州等城市则被列在北京集团之下,管理半径大、且较为分散。
融创方面表示,调整后的组织架构有利于减小管理跨度、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与此同时,九大区域将在现有城市布局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深耕市场空间大、更加匹配公司发展战略的核心城市,加强行业综合竞争力。
被分拆的西南区域,同样故事颇多。近年来,西南区域一直是融创的战略发展重地,融创重仓的文旅产业、多次大型资产包收购,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融创2021年中报显示,该集团在重庆有1407万平方米权益土储,是西安的两倍多,云南的昆明及西双版纳合计有超800万平方米权益土储。从业绩规模看,早在2018年,西南区域销售金额便达807亿元,此后两年销售业绩均超千亿。
不过,大型的文旅综合体项目,对房企资金的沉淀力度不容小觑。融创高层曾在业绩会上说,会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卖掉一些酒店、商业和乐园,持有资产总量会在自己设置的范围内。去年下半年,融创售卖西南区域资产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此时分拆西南区域,某种程度上利于企业管理的细化,“分而治之”也加强了区域间的竞争力度。克而瑞认为,房企通过战略“瘦身”,可趁机调整布局,在可预见的“政策底”窗口期,推进区域深耕战略,蓄势待发迎接下一轮投拓。
头部房企收缩战线
组织架构变动,是房企在市场调整期的常规动作。但如今,加入变革阵营的房企数量、调整力度之大,远非此前行业周期可比。
过去一年,至少有万科、碧桂园、华润、龙湖等超30家房企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从稳健型的龙头房企到流动性危机爆发的出险企业,组织调整的硝烟燃遍大半个行业。步入2022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春节前,碧桂园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将落地,原先100多个区域公司经过合并调整后,只剩下60个左右,区域的调整适度规模为80亿~100亿左右,经济发达地区区域公司不调整。碧桂园此次调整亦涉及38个区域高管人事变动。
建业集团的调整力度同样颇大。消息显示,该集团将撤销所有大区层级,设立新的城市公司和专业公司,由集团直接管理。即将“集团-业务集团-大区-城市公司-项目”调整为“集团-城市公司/专业公司-项目公司”三级管理模式。
同时,将建业控股、地产集团总部、中原建业集团总部、新生活集团总部及筑友集团总部合并为新的集团总部,合并后集团总部将设九个业务中心。总部架构的合并,难免会伴随人员流动,市场上甚至传出“建业集团编制优化比例达60%”。
对此建业集团告诉第一财经,这一情况并不属实。网传集团架构及编制上报情况的方案,仅为五大集团总部的架构调整,不涉及整个建业集团,且方案内容也非最终结果,最终结果还在谨慎制定当中。“涉及人员未来也以内部分流为主。”据内部人士称。
建业方面表示,本次架构变动,目的是最大化地提升效率、加强人均效能;在执行时,不搞“一刀切”,缓解相关人员的压力。记者获悉,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业出台了“企业合伙人”制度,以适应目前的行业管理红利时代,激励团队成长。
此外,世茂同样进行了一番瘦身,包括撤销浙江区域公司、升级华东地区公司、重新划分沪苏区域公司;集团职能部门整合、定位变化,强控投资、直管审计和采购;区域和地区公司职能转变,由11个职能部门收缩为7个。
总体而言,组织裂变与合并是当下房企的重点调整方向,核心是向管理要效益,实现区域深耕。“现在的行业形势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味冲高规模已不再现实,控制扩张半径、同时对多元板块进行收缩,也是不得不为。”有房企内部人士称。
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已近半年时间,房企战略精简是应对市场变化的必要举措,可控制成本,将有限的资金更精准投放,也是缓解流动性压力、“勒紧腰带”抵御“寒冬”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组织架构的调整磨合并非一朝之事。如何维持管理层团队的稳定、减少人才流失、加强调整后部门间的协调,同样对房企的发展十分重要。
万科高层在谈及组织重建时曾称,万科的经营管理有四个方面:战略检讨、业务梳理、组织重建、事人匹配,而从组织到绩效这个过程,并非那么直接,也并非那么短期。
急求!!!2012年昆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预测,求专业人士指教。,一定要写昆明的
2022年开年以来,一个半月时间,各地频出“稳楼市”政策,深度调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出现企稳信号。
中原地产研究院1月1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中国各地发布房地产相关政策近80次,其中,释放稳定楼市的支持性政策发布已接近40次。
一方面,国家部委继续出手稳定楼市资金链。上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通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黄卉表示,这一政策在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也有利于稳定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房企资金链。
2022年上半年依然是房企债务到期的高峰阶段。标普信评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116家样本企业年内国内债券到期金额约2300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3月和7月是到期高峰。如果考虑到海外美元债,上半年房企面临的债务压力更大。
另一方面,各地方也密集发布各种支持性政策,包括直接给予购房补贴、调整公积金政策以及降低落户门槛等。
据统计,今年以来,惠州、肇庆、泸州、合肥、昆明、玉林、珠海、保定等地都出台不同力度的补贴购房政策,补贴对象包括人才、农民工、新市民等。同时,福州、株洲、北海十余个城市放宽了公积金政策。另有中山、嘉兴、天津等地放宽落户条件,这有利于吸纳人口,为当地楼市注入活力。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2022年开年以来,房地产政策基调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政策方向,暖风频吹,随着信贷政策稳定,各地稳楼市政策频繁发布。去年楼市在供求两端融资双双收紧的背景下,快速进入调整期。今年,随着个人按揭贷款数据逐渐稳定,楼市也有望加速企稳。
值得注意的是,在1月份融资大幅收缩之后,近期,房企融资传出积极信号。
首先是房地产并购融资动作频频。日前消息,平安银行将于近期启动首期50亿元房地产并购主题债券的发行工作,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房地产项目并购贷款投放。此外,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也接连启动房地产项目并购融资支持计划。据机构统计,房地产并购融资领域合计资金规模已接近500亿元。
最近几天,房企融资也出现开闸迹象。中原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16笔累计逾600亿元的房企各种融资获得资本市场反馈。16日,就有郑州地产集团、首开集团、无锡太湖新城发展、金地广场等多家企业或项目的融资出现新进展。
政策暖风会一下子就吹热楼市吗?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需要看到所有的政策支持都是有限度的,并未突破限购、限贷等硬约束。作为长效机制,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和“三道红线”等管理是不会退出的。过去房价“只涨不跌”的刚性预期已经被打破,加之二手房参考价、资金来源穿透式监管等举措,“加杠杆”炒房已成过去式,房地产市场很难再重复过去的“疯牛”行情了。
当前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仍持相对谨慎态度,过去各路资金大量涌入地产的情境也难再现。中指研究院日前面向金融机构进行了2022年一季度市场调研,从机构反馈来看,48%的机构决定缩减投资规模,其中有22%的机构投资额同比收缩15%以上;有33%的机构基本维持上年水平;仅有19%的机构的投资额会有较为明显的上升。
(原题:《一个半月近40次稳楼市政策出台 中国楼市暖风吹拂》)
2012年昆明市房地产行业运行的轨迹虽难精确预测,但楼市调控方向基本确定:“调结构”将延续,继续为宏观经济“减负”。如果眼光稍微长远一些,我们可能需要进一步思考:当宏观经济实现“去房地产化”后,房地产行业如何逐渐“去政策化”?
楼市变局仍在酝酿
12月中旬召开的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政策基调一锤定音,打破了楼市博弈甲方的幻想,稳定了乙方的预期。释放出的信号表明,各调控部门的政策措施也将稳中求进,没有太大悬念。
昆明市政府已明确,将继续实施限购政策。在即将过去的一年,楼市限购措施从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开始,逐渐向几乎所有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波及,最终蔓延至二、三线城市。全国共有近50个城市出台了限购措施,并组成楼市调控的核心政策。
限购措施对昆明市市的楼市调控收效甚为明显,从成交量到房价均有显著影响。在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北京楼市,11月新建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创下2009年8月份以来的新低。
而作为经济手段的房产税被业内人士寄予更大的期望,有望实现“稳中求进”,扩大试点范围。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房产税进一步推进的大方向已经明确,在对重庆、上海两地试点情况总结后,将讨论和决定下一步扩大试点的方案。北京中原地产市场总监张大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最近以北京、武汉等为代表的城市,修改了普通住宅的认定标准,有可能是为区分征收房产税的类别而做准备。社科院在其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中则建议说,房产税试点要在“十二五”期间应加快向全国推广,宜从量从价综合征收,并作为收入调节的重要手段。
从行政措施到经济手段,综合立体的楼市调控政策效应持续累积,变局正在酝酿。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7%,销售额当月也下降1.2%。同时,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下跌加深,与10月相比,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首次超过一半。
楼市“调结构”深化
投机投资的盛行,一度令得楼市走到了疯狂与风险的边缘,成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不可承受之重”,甚至业界还有楼市绑架了中国经济的担忧。
在遏制投机投资需求及房价过快上涨势头、调控政策取得初步成效之后,房地产调控政策并未鸣金收兵,而是着力于巩固调控既有成果,明确提出“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还将继续推进,楼市调控带来的转型阵痛也将继续甚至加重。
从目前来看,“去房地产化”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其中内在的逻辑,是楼市调控并非只是打压房地产,而是致力于房地产的“调结构”。解除“绑架”宏观经济的风险警报,房地产将继续为宏观经济“减负”。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6日举行第三十期“经济每月谈”上介绍说,房地产投资前11个月的数据是55000亿元,全年的房地产投资将大大高于去年的48000亿元。这意味着,尽管遭遇史上最严的调控,今年房地产对国民经济投资的拉动将达到历史上的最高点。
事实上,“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亦是中央提出的政策目标,与此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仍是未来的重点。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在2011年的1000万套开工建设之后,2012年将新开工700多万套。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对此解释说,2012年新开工数量虽然少了,但是实际在建工程量巨大,建设资金的实际投入也将超过今年。
据介绍,房屋建设有2-3年左右的建设周期,根据粗略估算,明年实际在建工程量有1800万套左右,这包括2009年新开工的部分项目到明年就要竣工,2011年新开工的1000万套绝大多数到明年还要在建。
她还表示,201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十分充分,对改变市场预期已产生了积极作用,大大减缓了中低收入家庭面对房价过快上涨的恐慌心理。因此,目前也有条件放缓保障房的开发节奏。
投资机会此消彼长
楼市“调结构”除了行业自身的阵痛,还会对宏观经济带来不确定的影响。那么,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资本市场,以及作为资本市场权重板块的房地产股自身,投资机会何在?
综合行业分析师的判断分析,他们认为,房地产调控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整体偏中性,投资机会则是此消彼长。而从长期来看,对于资本市场显然是利好。
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转型,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关系需要转变。房地产行业主动和先行调整,显然有利于宏观经济的转型和长远健康发展。
即使是在房地产行业“调结构”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也并不缺乏。
在刚刚举行的全国住房保障工作会上,住建部代表“国务院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协调小组”与地方政府签订2012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责任书,竣工量全面纳入考核。受此消息影响,当日保障房概念股全线走强,建筑建材板块、水泥板块以及部分地产股携手大涨。
“强者恒强”是调控带来的另一个效应,房地产企业包括上市房企的业绩将出现明显分化。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前十大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实现销售3323亿元,同比增长逾80%。其中,万科、恒大和中海地产分别以644亿元、429亿元和421亿元的销售业绩位居排行榜前三名。同期,房企销售金额前十和销售面积前十同比分别提高48%和25%。
房地产行业一位观察人士表示,以高周转、商业地产、地产多元化等三种模式应对调控取得先机的房地产企业,将因此具有比较好的投资潜力和机会。
事实上,地产股近来早已出现止跌企稳的迹象。在安信证券行业分析师看来,这意味着部分资金认可当前地产股的股价与其基本面相匹配,当前地产股所被赋予的低估值水平已较充分地反映了其隐含基本面下滑的风险。其次,已知利空的兑现较充分地释放了做空力量。
因此,他认为,当房价拐点出现之时,宏观调控政策的紧缩程度将会降低,届时对地产行业而言或存在一定机会。此外,流动性如果出现阶段性明显改善,地产股也会有可把握的短期机会。
本文来自作者[友山]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jingyan/202508-1740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友山”
本文概览:2月11日,地产股再次迎来大涨,泰禾集团、南山控股、荣安地产、天保基建等多只股票集体冲高,融创中国股价同样翻红,截至发稿涨幅为6.34%。市场情绪高涨,源于地产一系列利好不断出...
文章不错《昆明中原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关于昆明中原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