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如下:
请略道当世千里之中,贤人所以富者,今后世得以观择焉。蜀卓氏之先,赵人也李好,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
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宛孔氏之先,粱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译文:请让我简略说明当代千里范围内那些贤能者之所以能够致富的情况。以便使后世的人得以考察选择。蜀地卓氏的祖先是赵国人,因冶铁致富,秦国击败赵国时,迁徙卓氏。卓氏被掳掠,只有他们夫妻二人推着车子,去往迁徒的地方。
其他同时被迁徙的人,稍有多余钱财的,便争着送给主事的官吏,央求在近处安置,被安置在葭萌县。只有卓氏说:“这个地方狭小,土地瘠薄。我听说汶山下面是肥沃的田野,地里长着大芋头,形状像蹲伏的鸱鸟,人到死也不会挨饿。那里的百姓善于交易,容易做买卖。”
于是就要求迁到远处。结果被迁移到临邛,他非常高兴,就在有铁矿的山里熔铁铸械,用心筹划计算,财势压倒滇蜀地区的居民,以至富到有奴仆多达一千人。他在田园水池尽事射猎游玩之乐,可以比得上国君。
程郑是从太行山以东迁徒来的降民,也经营冶铸业,常把铁器制品卖给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他的财富与哪指铅卓氏相等,与卓氏同住在临邛。宛县孔氏的先祖是梁国人,以冶铁为业。秦国攻伐魏国后,把孔氏迁到南阳。
他便大规模地经营冶铸业,并规划开辟鱼塘养鱼,车马成群结队,并经常游访诸侯,借此牟取经商发财的便利,博得了游闲公子乐施好赐的美名,然而他赢利很多,大大超出施舍花费的那点钱,胜过吝啬小气的商人,家中财富多,所以,南阳人做生意全部效法孔氏的从容稳重和举止大方。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采集史迹传说。
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
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丁而成之,商而通之。(《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译文
因此要依赖农民种地来生产,依赖掌管山林水泽的虞人送出,依赖工匠制造,依赖商人流通。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jī)无行矣。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至灵宝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老子为其著《道德经》,后归隐;?2、“至治之极”句杂引自《老子?八十章》《庄子?胠箧(qū?qiè)篇》之文而有所变化;甘:用作动词,以…为甘美;美:用作动词,以…为美;?3、挽近世:离现在最近的时代;挽,通“晚”;涂:堵塞。
[译文]老子说:“太平盛世达到极致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都认为自家的食物香甜,衣裳漂亮,习俗安适,喜爱自己的事业,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到了近世,如果还用按照这一套去办事,就是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那是几乎行不通的。
太史公曰:夫(fú)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chú)豢(huàn)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jīn)势能之荣。
1、太史公:《史记》作者司马迁自称;?2、神农:传说中的古帝名,又称炎帝、烈山氏,相传始教民农耕,并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疾病;?3、诗、书:《诗经》《尚书》的简称;?4、虞、夏:指有虞氏之世虞代和夏代,典籍记载虞王朝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左传》《国语》《礼记》等古代史籍中,虞、夏、商、周四代往往连称;?5、刍豢: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泛指肉类食品;?6、矜:自负。
[译文]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要吃尽各种肉食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
使俗之渐(jiān)民久矣。虽户说(shuì)以眇(miào)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dǎo)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1、渐:沾染、浸润;?2、说:劝说;?3、眇论:微妙之论;眇,通“妙”;?4、道:通“导”。
[译文]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微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改变他们,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用利益引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用法律政令来约束,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夫山西饶材、竹、榖(gǔ)、纑(lú)、旄(máo)、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zǐ)、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dài)瑁(mào)、珠玑、齿、革,龙门、碣(jié)石北多马、牛、羊、旃(zhān)、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1、山西:太行山以西,含陕西、山西、甘肃等省;饶:富厚,丰足;?2、山东:太行山以东;声色:音乐女色;?3、玑:珠不圆谓玑;齿:指象牙;?4、龙门:山名,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县之间;碣石: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县北;?5、旃:通“毡”。裘:皮衣;?6、棋置:如棋子一样密布。
[译文]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砂、犀角、玳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如星罗棋布。
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nìng)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1、大较:大概;?2、中国:指中原地区;?3、谣俗:民间习俗;?4、虞:掌管山泽的官,这里?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5、宁:副词,难道;?6、期会:指定期限,可泛指政令的施行。
[译文]这是大概的情形。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人们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还需要凭借什么政令来征发人民约期会集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获取所需要的东西。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yé)?
1、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物贱就找贵的地方去卖,物贵就找贱的地方去买;征,寻求。一说,物贱极必贵,而贵极必贱,故贱者贵之征,贵者贱之征;征,迹象,用为动词;?2、劝:勤勉;?3、道:规律,事理;?4、验:应验,表现。
[译文]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人用不着召唤,便自己会来了;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pì)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xiǎn)。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zhuō)者不足。
1、《周书》:记载周代史实的书,引文已佚;?2、三宝:指粮食、器物、财富。一说指珠、玉、金;?3、辟:开辟,开拓;?4、原:来源,根本;?5、鲜:少。
[译文]《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的路子,没有人可以随便地剥夺或赐与,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xì)卤(lǔ),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qiǎng)至而辐凑。故齐冠(guān)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liǎn)袂(mèi)而往朝焉。
1、太公望:即姜子牙;?2、营邱:地名,今山东昌乐县东南;?3、潟卤:盐碱地:?4、劝:鼓励;女功:指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5、人物:人与物;?6、繦至:如钱串般络绎而至;繦,用绳索穿起的钱串;辐凑:如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地聚集在一起;?7、海:指渤海;岱:泰山;敛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服。
[译文]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凑集于车毂似的。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1、管子:即管仲;?2、轻重:古代以物价调节商品的办法;九府:周代掌管财物的九个官府;?3、陪臣:春秋时,诸侯的大夫对周天子自称陪臣;?4、威、宣:指齐威王田婴齐与齐宣王田辟疆。
[译文]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因而管仲也筑三归台,他虽处陪臣之位,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1、“仓廪”句见《管子?牧民》;?2、适其力:适当地使用自己的劳动力;?3、以而:因而。
[译文]所以,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适当地使用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产生;山深,兽自然会出没;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则连客人都不会来了,因而不快活。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shèng)之主,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1、熙熙、壤壤:喧闹纷杂貌;壤壤,通“攘攘”;?2、编户:编入户籍。
[译文]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因犯罪而被在市上处死。”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关于“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南风过熙]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jingyan/202508-2327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南风过熙”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西汉司...
文章不错《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