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姓唐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历史 有什么古人姓唐

网上有关“求姓唐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历史 有什么古人姓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姓唐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历史 有什么古人姓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唐姓起源与早期分布

唐姓的起源

唐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大姓。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当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占总人口的0.65%,排在第26位。在历史上,唐姓也是枝叶繁茂,名入辈出,不仅有忠臣良将、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还有不少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关于唐姓的起源,有关文献和书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唐姓的起源有两个,有的则认为有六个。所以这里首先对唐姓的起源问题作以分析。

唐姓的起源很早,而且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当今唐姓大致有这样几个来源:

唐姓的最早来源当出自祁姓,也称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后代。据《世本》、《史记》《通志·氏志略》等文献记载,帝喾有四个妻子,生有四子。其中一个妻子为陈锋氏之一子,名叫庆都,生子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帝尧,尧是放勋的谥号。帝尧起初被封为唐 侯,于是他在平阳建都,其地在今山西太原境。后来帝尧让位于舜帝。舜帝时,又封帝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到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又迁到鲁县,刘累的子孙仍然有一部分人居守在故地。商朝时,改号为豕韦氏。周朝时又改为唐公。周成王时,唐国发生动乱,周成王派周公灭掉唐国,将其地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并将唐公迁到杜城(今陕西长安),降其爵位为伯。唐国灭亡后,其子孙就以唐为姓氏。由于唐国位于晋地(今山西境内),故史称这一支唐姓为晋地唐氏。这是唐姓最早的一个来源。

周朝末年,又把留在鲁县的刘累后裔封为唐侯,负责对帝尧的祭祀,其地在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其后代子孙世代居于此地,遂以唐为氏。这也可算是唐姓的一支。其实,这一支唐姓与晋地唐姓是一个祖先。

唐姓的第二个来源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灭唐国后,把唐公之地转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周武王之子,姬姓),号称唐叔。唐叔虞之子燮父的后代,后又被封于唐,其地在随州唐城县(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县镇),地近于楚国,由于势力微弱,遂成为楚国的属邑。鲁定公五年,楚昭王灭唐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由于这支唐姓位于楚国境内,故史称楚地唐氏。这是唐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除了以上几个来源外,还有几支唐姓来自于少数民族。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东汉时,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邦国中也有姓唐的,如唐丛国。东汉永平年间,唐丛国与白狼国等一百余国,60O多万人臣服于汉朝,并进贡方物。后来蛮夷王唐缯等人率其部落17万人向内地迁移,汉政府给他们颁发金印紫授,赏赐甚厚。

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陇西一带的羌族中也有唐姓,如陇西羌族名将就有唐蹄等人。

唐姓的早期分布

先秦以前,唐姓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一个是今山西太原地区,这是唐姓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另一个地区则在今湖北省随县一带,这也是早期唐姓的集中之地。第三个地区在鲁国境内,即今山东省境。第四个地区就是秦国,即今陕西关中地区。

早在先秦时期,唐姓著名人物就有不少。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唐荀;楚国有大臣唐狡,大将唐昧,还有与宋玉齐名的著名诗人唐勒。据说唐勒与宋玉等人曾以屈原为师,以赋著名于当时。梁国有唐举,一作唐莒,为当时著名的方士,善于相术。战国时,晋国人唐雎魏国大夫。齐、楚两国伐魏,魏国便求救于秦国,秦国没有答应。在这紧急关头,年逾九十的唐雎主动请求到秦国劝说秦王。后经唐雎一番慷慨陈词,秦王感悟,遂发兵救魏。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唐姓

秦汉以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姓子孙名人辈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唐姓后裔也在不断迁移在新的地区定居下来。总的说来,在这六七个世纪里,唐姓后裔的分布范围逐渐有所扩大,在我国南北各地几乎都有唐姓人物的家园。

秦汉三国时期的唐姓名人

秦汉时期,唐姓的分布范围比先秦时期进一步扩大。从现有文献记载看,当时在陕西城固、广东番禺、沛郡(今江苏沛县)、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桂阳(今湖南郴州)、颍川(今河南禹县)等地都有唐姓人物居住。两汉时期见于史籍记载的唐姓著名人物主要有唐厉、唐秉、唐都、唐蒙、唐擅、唐公房、唐颂、唐珍、唐羌等。

唐 厉 秦汉之际人,汉朝时曾任左司马,因军功升为东部都尉,封成武侯,为汉中尉。因为讨伐黥布有军功,而被封为斥丘侯,食邑一千户。

唐 秉 字宣明,号东园公,商山四皓之一。

唐 都 西汉前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汉武帝曾下令征召精通天文历算的学者,以编制《太初历》,当时共有20人与选,其中就有唐都。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他曾经向唐都学习过天文学。

唐 蒙 西汉前期人。汉武帝时,他被任命为郎中将,奉命与司马相如主持修复内地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四川等地参加修路者达数万人,凿山通道千余里。从此以后,通往西南地区的交通更加便利,西南各地与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

西汉成帝至王莽时,唐姓的著名人物还有沛郡(今江苏沛县)的唐林、唐尊等人。唐林,字子高;唐尊,字伯高。唐林在汉哀帝时曾任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后因事被贬为敦煌鱼泽障侯。他们两人都在王莽时任高官,位历公卿,深得王莽器重,唐尊还被封为平化侯。

唐 羌 字伯游,东汉和帝时人,曾任临武县长。以前,南方的交趾郡等七郡每年

要向皇帝进贡龙眼、荔枝等特产。为了保证新鲜,汉政府设置驿马,昼夜不停地由南向北传送,不少人为之死于途中。唐羌为此上书劝谏说:“交趾等七郡贡献龙眼等物,颇相惊动。南方道路恶虫猛兽不绝于路,为此死者不少。龙眼、荔枝二物也未必能延年益寿。”汉和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不再让南方贡献龙眼等物。唐羌上书后,即弃官还家,不应征召。

唐 檀 字子产,东汉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少年时曾到太学学习,学习过《京氏易》、《韩诗》、《颜氏春秋》等,精通灾异星占之术。汉顺帝永建五年,举孝廉,任一郎中。后来弃官而去,回到家乡,以教书为生,前来学习的学生多达一百余人。东汉时,人们大都相信天人感应之说,迷信祥瑞。安帝元初七年(120年),豫章郡境内发现灵芝草,太守刘祗想把此事作为祥瑞上报给汉政府。唐檀对他说:“当今外戚权势很盛,阳道微弱,这能算作嘉瑞(吉祥的征兆)吗?”刘祗便不再上报了。当时南昌有位妇女一次生了4个孩子,这在现在看来是很正常的事。太守刘祗又去问唐檀:此事在人事方面会有什么感应?唐檀认为京师洛阳当有兵气,肯定会祸起萧墙。后来在四年之后,宦官孙程起兵杀掉皇后的哥哥阎显,另立少帝。当时认为他的占卜结果很灵验。其实这些都是些迷信的说法,不过在当时人们却很相信这一套阴阳占卜术。

唐 珍 字惠伯,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东汉灵帝时,任司空等职,他的弟弟唐衡为中常侍,兄弟二人权势显赫。

两汉时,曾有两位姓唐的女子入居皇宫,成为汉朝皇帝的妃嫔。一位为西汉景帝妃,史称唐姬,后来生子名叫刘发,被封为长沙定王。另一位则是东汉少帝妃,也称唐姬,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其父唐瑁为会稽太守。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带兵进入洛阳后,废少帝为弘农王,另立汉灵帝。不久董卓又毒杀少帝。少帝死后,唐姬回归家乡,其父想让她另嫁人,她誓死也不答应。后来她又被董卓的部将李催所俘获,李催想以她为妻,她坚决不从。汉献帝知道此事后,十分感动,遂下令将她迎回,册拜为弘农王妃。

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姓著名人物主要有唐因、唐谌、唐咨、唐固、唐彬等人。唐因,字子正,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唐谌,泉陵人。

唐 咨 利城人。曹魏黄初年间,利城郡反叛,杀太守徐箕,众人共推唐咨为主。魏文帝遣诸军讨破之,唐咨遂逃亡至孙吴。他在吴曾任前将军、左将军等职,封侯持节,成为孙吴的高级将领。后被曹魏军队击败,并被生擒,曹魏授其为安远将军。

唐 固 字子正,丹杨人。三国时期著名儒学家,著有《国语》、《公羊》、《谷梁传》注。前来听他讲授的学生常常有数十人之多。孙权为吴王时,拜唐固为议郎,就是孙吴的大臣陆逊、张温、骆统等人,也都拜他为师。黄武四年,为尚书仆射,卒年70余岁。

唐 彬 字儒宗,鲁国邹县(今山东邹县)人,魏晋之际著名将领。其父唐台,曾任太山太守。史称唐彬有经国大略而不拘小节。他少年时喜欢骑马射箭和游猎,身长八尺,奔走速度很快,而且力量过人。后来才专心学习经史书籍,尤其精通《易经》,曾专门拜师受业,学业大有长进。后来回家讲授,听课的学生常有数百人之多。

曹魏时,唐彬曾任过一些职位较低的小官。西晋武帝时,曾任尚书水部郎、邺县令、弋阳太守等职,颇有政绩。泰始初年,被封为关内侯,后又任广武将军。他积极向晋武帝提出灭吴之策,深受武帝赏识。279年(成宁五年)十一月,晋军大举伐吴,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唐彬与龙骧将军王溶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东西共二十余万人,接连攻克许多军事重镇,多所擒获。他知道孙吴政权肯定会很快灭亡,所以当军队前进到距孙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时,便称病迟留,以示自己不和其他将领争功。果然,先到建业者纷纷争夺财物,而后到者又为自己争功。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唐彬这一举动的确高明。孙吴政权灭亡后,我国又进入统一时期。唐彬因为在灭吴战役中有功而受到重赏,被任命为翊军校尉,改封上庸县侯,食邑6000户,赐绢6000匹。朝廷每有什么疑议,他都参预讨论决策,成为当时朝中的重要人物。

后来,居住在北方的鲜卑人常南下攻掠北平。晋政府任命唐彬为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右将军。唐彬到北平后,积极训练士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又兴修学校,各方面很有起色。于是鲜卑大莫魔、挝何等两部落派遣子弟到晋朝国都贡献方物。他还派人修复了秦朝时所修长城的关隘,从温城到碣石,长城绵延于山谷之间近三千里。他命令军士分别屯守关隘。从而使烽堠相望,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当地百姓追慕他的功德,为他树碑,歌颂他的恩德。

元康初年,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前将军、领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元康四年(294年),卒于官位,享年六十。晋政府给他家赏赐绢200匹,钱20万,以助其家办理丧事。他的长子唐嗣,后来也官至广陵太守。他的小儿子唐岐,曾任征虏司马等职。

起初,唐彬以东海人阎德为师,跟随他学习。阎德的门徒很多,他认为惟独唐彬有廊庙之才。当唐彬做到高官时,阎德已经去世,于是唐彬为阎德树立了一通石碑,以纪念老师之恩。

南北朝时期的唐姓名人

西晋王朝的统一为时甚短。此后的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口迁移相当频繁。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唐姓子孙也不断迁转于祖国各地,其中主要是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的南方迁移。这样一来,唐姓的分布范围也不断扩大。当时,唐姓分布地区主要在以下这些地区:如晋昌冥安(今甘肃敦煌)、巴西郡(今四川绵阳)、富阳(今浙江富阳)、北海平寿(今山东潍坊)、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及今陕西西安等地。这一时期的唐姓人物也很活跃,见于史册的唐姓名人相当不少,仅正史中提到的唐姓人物就不下二十位。

西晋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十六国时期,这是一个动乱频仍的时代。当时唐姓人物见于史册者绝大多数都是以军事见长,因而这时的唐姓将领不少。如后秦时的唐小方,曾任越骑校尉,北魏的唐法乐任武兴镇镇将,南齐时的唐颖任建康城局参军等。当然唐姓也有一些文职官员,如北魏孝明帝时的唐荆宝就任四门博士,曾参议北魏某些朝廷礼仪的制定。

唐 瑶 字昌仁,晋昌冥安(今甘肃敦煌)人,曾任西凉晋昌太守等职。晋隆安四年(400年),他率众推汉人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于是李暠分封官吏,建立了西凉政权,以敦煌为国都(后迁酒泉),建年号为庚子,唐瑶被封为征东将军。421年,西凉政权被北凉所灭,唐瑶的儿子唐和等人又向西逃亡到伊吾一带。

唐 和 字稚起,晋昌冥安人。他的父亲唐瑶为西凉大臣,西凉亡国后,唐和与哥哥唐契带领外甥李宝逃亡到伊吾(今新疆自治区哈密市)一带。他们招集民众二千余家,前往投靠蠕蠕(柔然),柔然以唐契为伊吾王。

二十年后,唐和与唐契遣使与北魏政权通好。他们受到柔然逼迫,于是率领部落迁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柔然派大将阿若率领骑兵进攻唐和,当柔然军队快到白力城时.唐和率领骑兵五百人先攻下高昌城,结果在这次战斗中,唐契与阿若都战死了。唐和收集余众,又投奔前部王国。当时,沮渠安周率兵驻守横截城,唐和率兵攻克横截城,斩杀沮渠安周的侄子沮渠树,后又相继攻克高宁、白力二城,占领了这些军事要地。与此同时,他又派遣使者向北魏报告西域地区的形势,为此多次受到北魏的赏赐。

后来,唐和与前部王车伊洛击败沮渠安周,斩首三百。又奉北魏之命参与讨伐焉耆、波居罗城、龟兹等地,多立军功。又曾奉命镇守焉耆。在北魏讨平西域的过程中,唐和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正平元年(451年),唐和入朝,受到北魏太武帝隆重接待。北魏文成帝因其有功,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酒泉公。太安年间。(455—459),唐和又出任济州刺史,甚有政绩。后来入朝任内都大官,主管法律,破获疑案甚多,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皇兴年间去世,享年67岁。北魏政府下令赠以征西大将军、太常卿等官位,封酒泉王,谥号宣。

唐 钦 唐和的儿子,字孟直,为中书学生,袭封其父的爵位。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任镇南将军、长安镇副将、陕州刺史等职,后因故降为侯爵。太和二十年(496年)去世。

唐钦死后,其子唐景宣袭封爵位。唐景宣历任后军府长史、中坚将军、东郡太守等职,普泰年间(531年)去世,北魏赠抚军将军、秦州刺史。唐景宣的弟弟唐季弼,东魏武定年间(543—550)任沧州别驾等职。 唐玄达唐契的儿子,性格坚强果断,有其父之风。他的父亲战死后,他与叔父唐和回归北魏,深受北魏的礼遇,被任命为安西将军,封晋昌公。后出外任华州刺史,仍兼将军之职。他曾率军征战各地,屡立军功。延兴三年(473年),因罪被免官。太和十六年(492年),被降为侯爵。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唐崇(字继祖)袭封爵位。唐崇曾任盛乐太守等职,他的弟弟唐兴业,也曾任定阳、阐熙二郡太守。

唐 频 南朝刘宋时巴西郡(今四川绵阳)人。刘宋元嘉九年(432年),五城(今四川中江县)人赵广率众起义,攻下广汉郡(今四川广汉北)等地,当他们率兵攻打涪城(今川绵阳)时,唐频也率领当地人民起兵,积极响应起义。后来,他率军转战各地,成为起义军的重要将领之一。437年,起义失败,唐频不知所终。

唐天宝 南朝刘宋时人。曾为刘宋后废帝刘昱身边的亲信。后废帝荒*无道,搞得人心惶惶。元徽五年(477年),在萧道成谋划下,唐天宝与王敬则等25人发动政变,杀掉刘昱,另立安成王刘仲谋为帝(宋顺帝)。

唐 颖 南朝宋齐时人。南齐永明年间,任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局参军。永明十一年(493年),建康莲华寺道人释法智与州民周盘龙等作乱,夜攻城门,射杀唐颖,攻入城内。

唐寓之 本为富阳(今浙江富阳)人,后来侨居于桐庐,父祖相传以图墓为业。他于南齐永明年间领导了南朝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1.关于灵隐寺的诗句

灵隐寺(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白居易)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夏日登灵隐寺后峰(方干)

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寄杭州灵隐寺宋震使君(贯休)

罢郡归侵夏,仍闻灵隐居。僧房谢脁语,寺额葛洪书。

月树猕猴睡,山池菡萏疏。吾皇爱清静,莫便结吾庐。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贾岛)

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人在定中闻蟋蟀,

鹤从栖处挂猕猴。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洒泉子(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几行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綦毋潜)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

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

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苏轼)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

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清风时来惊睡余,遂超羲皇傲几蘧。

归时栖鸦正毕逋,孤烟落日不可摹。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苏轼)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一题闻林夫当徙灵隐寺(苏轼)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従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履随僧蔬。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2.关于寺庙的诗句

年代:唐作者:常建作品:破山寺后禅院内容: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作品:大林寺桃花内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作品:钱塘湖春行内容: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作品:忆江南内容: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作品:夜归鹿门歌内容: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年代:唐作者:张继作品:枫桥夜泊内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年代:北宋作者:林逋作品:孤山寺瑞上人房写望内容:底处凭栏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春来看雪天。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作品:遗爱寺内容: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作品:云居寺孤桐内容: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静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年代:唐作者:岑参作品: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内容: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年代:唐作者:崔颢作品:游天竺寺内容: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阳晓。涧泉争喷薄,江岫相萦绕。

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南州十二月,地暖冰雪少。

青翠满寒山,藤萝覆冬沼。花龛瀑布侧,青壁石林杪。

鸣钟集人天,施饭聚猿鸟。洗意归清净,澄心悟空了。

始知世上人,万物一何扰。年代:唐作者:戴叔伦作品:三闾庙内容: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年代:唐五代作者:杜牧作品:题木兰庙内容: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3.关于隐士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刘安:《招隐士》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左思:《咏史》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过故人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阮瑀《隐士》诗词 四皓南隐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孰知富生祸,取富不取贫。宝玉忌出璞,出璞先为尘。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君子隐石壁,道书为我邻。寝兴思其义,澹泊味始真。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草木择地生,禽鸟顺性飞。——孟郊《隐士》 强效忘机者,斯人尚未忘。 ——孟郊《怀南岳隐士》 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元稹 《寄隐客》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元稹《悟禅三首寄胡果》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 《中隐》 今来招隐士,恨不见琼枝。——李德裕《访韦楚老不遇》 近逢商洛客,知尔住南塘。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许浑《寄题南山王隐居(一作王隐士居)》 磻溪连灞水,商岭接秦山。青汉不回驾,白云长掩关。雀喧知鹤静,凫戏识鸥闲。却笑南昌尉,悠悠城市间。——许浑 《题灞西骆隐士》 紫府丹成化鹤群,青松手植变龙文。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李商隐《题道静院院在中条山故王颜中丞所置虢州刺史…写真存焉》 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 ——韩偓《南亭》 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经文是妄言。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杜荀鹤《题江寺禅和》 病后霜髭出,衡门寂寞中。蠹侵书帙损,尘覆酒樽空。池暗菰蒲雨,径香兰蕙风。幽闲已得趣,不见卜穷通。——李中《书蔡隐士壁》 烟萝拥竹关,物外自求安。逼枕溪声近,当檐岳色寒。药苗应自采,琴调对谁弹。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挂冠。——李中《寄庐山庄隐士》 盛府宾寮八十馀,闭门高卧兴无如。梁王苑里相逢早,润浦城中得信疏。狼藉杯盘重会面,风流才调一如初。愿君百岁犹强健,他日相寻隐士庐。——徐铉《赠浙西顾推官》 仙人好负局,隐士屡潜观。——张鷟《扬州青铜镜留与十娘》 千峰映碧湘,真隐此中藏。饼不煮石吃,眉应似发长。风榸支酒瓮,鹤虱落琴床。虽斅忘机者,斯人尚未忘。——贯休《怀南岳隐士二首(一作赠隐者)》

4.带有寺字的诗句

1、《江南春》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山石》

年代: 唐 作者: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度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3、《过香积寺》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4、《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清明》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

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金镫下山红粉晚,

牙樯捩柁青楼远。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逢迎少壮非吾道,

况乃今朝更祓除。

6、《西江月·穷后常如囚系》

年代: 宋 作者: 朱敦儒

穷后常如囚系,老来半似心风。饥蚊饿蚤不相容。一夜何曾做梦。

被我不扇不捉,廓然总是虚空。寺钟官角任西东。别弄些儿骨董。

7、《水调歌头·落日澹芳草》

年代: 宋 作者: 韩元吉

落日澹芳草,烟际一鸥浮。西湖好处,君去千里为谁留。坐想敬亭山下,竹映一溪寒水,飞盖共追游。况有尊前客,相对两诗流。笑谈间,风满座,气横秋。平生壮志,长啸起舞看吴钩。红白山花开谢,半醉半醒时节,春去子规愁。梦绕水西寺,回首谢公楼。

8、《点绛唇·身后功名》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身后功名,古来不换生前醉。青鞋自喜。不踏长安市。竹外僧归,路指霜锺寺。孤鸿起。丹青手里。剪破松江水。

9、《沁园春·申伯嵩神》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申伯嵩神,李白长庚,萧何昴精。恰先公三日,金仙氏降,后公三日,吕洞宾生。五百仙班,一千佛号,喜听胪声传集英。君恩重,早升华监寺,扬厉朝廷。金瓯已覆香名。正天下苍生须太平。看黄麻一命,难留五马,蟠桃三熟,会庆千龄。一尉凄凉,有官守者,莫到公堂称寿觥。三熏沐,但焚香清夜,遥拜台星。

5.关于寺庙的古诗

唐代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 余钟磬音。七律 寺庙颂 鸣钟香鼎绕红尘,朝拜谁来觉了因。

出入庙堂逢恶鬼,刮来膏血奉诸神。云 怨 词 (清。

陈维崧) 春山云幅和,山前春水,朝来齐绿。指点前村古寺。

花祭腾:庙宇 避世不须山 空门今倍忙 佛祖如有意 游人宿佛堂 朝中措 冬冬傩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彩燕难寻前梦,酥花空点春妍。

文园谢病,兰成久旅,回首凄然。明月梅山笛夜,和风禹庙莺天。

——陆游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蝶恋花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冉冉年华留不住。

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陆游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唐 作者:李白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 一作村) 寂,松风直似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北岳庙 贾岛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题杭州孤山寺 唐 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芜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题杭州灵隐寺 唐 张祜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 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留题灵隐寺方丈 苏轼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乔木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笔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题润州金山寺 唐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望悬空寺 明 汪承爵 刻石成香地,凭虚结构工。梵宫依碧献,栈阁俯丹枫。

涛壮磁窑雨,僧寒谷口风。跻攀真不易,遥望意无穷。

过悬空寺 明 郑洛 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径通。山川缭绕苍寞外,殿宇参差碧落中。

残月淡烟窥色相,疏风幽籁动禅空。停车欲向山僧问,安得山僧是远公。

登悬空寺 明 郑洛 昨过招提故不登,重寻兰若问山僧。峰头青鸟来还否,洞口白云去未曾。

谁结丹梯高万丈,我闻佛法演三乘。凭虚顿悟心无住,好歩禅关最上层。

登悬空寺 明 刘遵宪 谁开石壁礼金仙,缥缥层楼结构难。 清梵漫疑云外度,香台真向雾中看。

山连太岳千秋壮,客到孤峰五月夜。为问远师曾沽酒,好邀明月共盘桓。

题悬空寺 明 吴礼嘉 飞阁丹霞上,白云几度封。 萝悬千洞月,风落半空钟。

树杪流清梵,檐前宿老龙。 慧光千万丈,日夕满恒宗。

游悬空寺 清 邓克劭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净土绝尘境,岑楼缀远天。

一湾岩畔月,半壁画中禅。 俯视行人小,飘然意欲仙。

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赋得寒山寺送别》年代:明 作者: 高启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村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枫桥寺(宋·俞桂) 湖水相连月照天,雁声嘹呖搅人眠。昔年曾到枫桥宿,石岸傍边系小船。

6.描写山寺的诗句

寒山寺 清·陆鼎

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

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

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

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

寒山寺 明·王犀登

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

石龙从作雨,江鹊尚鸣风。

市近僧难定,泉悭花不红。

烛怜门外路,尘土暗江枫。

赋得寒山寺送别 明·高启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夜泊枫桥望寒山寺

夜火疏钟伴寂寥,十年旧梦泊枫桥。

清狂不见王司理,来问寒山寺外潮。

寒山寺

瑟瑟吴江正落枫,碧山古寺独携筇。

寒空鸟下岩边塔,残照僧归径外松。

虚寂高斋无俗韵,风狂弥勒有遗踪。

扁舟却趁寒潮去,梦里应闻夜半钟。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关于“求姓唐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历史 有什么古人姓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欧彦峰]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ylzx/202507-7260.html

(11)
欧彦峰的头像欧彦峰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欧彦峰的头像
    欧彦峰 2025年07月23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欧彦峰”

  • 欧彦峰
    欧彦峰 2025年07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求姓唐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历史 有什么古人姓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姓唐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历史 有什么古人姓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

  • 欧彦峰
    用户072306 2025年07月23日

    文章不错《求姓唐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历史 有什么古人姓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