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析杜甫诗<蜀相 >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韵律(平仄)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两首诗的格律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括号中是可平可仄,但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中除了平声韵脚外,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平声字。

两首诗中第一句的第五个字都是平声“何”、“收”,原本应是仄声,但这在律诗中是允许的,因为平声韵脚的句中最多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仄,所以不算犯规。

第一首中颔联出句第五个字应是平声,但用了仄声“自”,就违了韵,是个拗字,就需要在对句中救过来,所以对句第五字在本应是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空”,这叫拗救。

另外,有几个字必须说明,第一首和第二首第七句中的“捷”、“峡”在古代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第二首第三句中的“看”字可平可仄,所以在这里不算违律。

只是第二首中首句尾字的“北”既不押韵,又是仄声字,这首诗的韵脚是“七阳韵”中的裳、狂、乡、阳,按说诗圣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看来是找不到更合适的字了。其实虽然有这个瑕疵,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连用几个地名,却丝毫不显生涩,反而令人拍案叫绝,成为唐诗中的名篇和诗圣的代表作之一,可见有时格律并不应该成为创作的限制性因素,诗圣这样严于格律的大宗师也会偶尔犯规。

不知道以上解释是否令人满意,可能有些地方略微难懂,比如拗救之类,凑合着看吧。

平-1 仄-2

古诗的平仄讲究一、三、五不论(一三五字不讲究),二、四、六分明(二四六字上下局对应)。简单的说一声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1211121 1112211

2122212 2211121

1211122 2112211

1121112 1211221

2211122 1122211

2212112 2211221

1221122 1122211

1111111 2211221

本文来自作者[稍尽春风]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ylzx/202508-15884.html

(9)
稍尽春风的头像稍尽春风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稍尽春风的头像
    稍尽春风 2025年08月03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稍尽春风”

  • 稍尽春风
    稍尽春风 2025年08月03日

    本文概览: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 稍尽春风
    用户080311 2025年08月03日

    文章不错《请分析杜甫诗<蜀相 >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韵律(平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