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津江陆内造山带位于平南坳陷与京畿地块之间,为一条西自海州稍南、江华湾北部,略呈近EW—NEE向,横穿朝鲜半岛中部的褶皱带或造山带,其出露宽度自西至东为70~50km。
如前所述,平南坳陷新元古代的祥原群,北薄南厚,向南到近EW向的海州坳陷最为发育;早古生代晚期(O3—S),北平南坳陷及其以北的辽胶地块整体抬升剥蚀,但南平南坳陷仍发育有这一时期的沉积物。在古地理位置上,临津江陆内造山带是与南平南坳陷紧密相连的。
值得注意的是,临津江陆内造山带的提出是和泥盆纪临津群地层的建立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相继在半岛中部有关地区开展的1:20万及1:5万区调工作中,在以往划为祥原群或前祥原群变质程度较深的岩石中,发现一套含动物、植物化石的火山-沉积岩系。首先是在礼成江以东的开城、平康等地,相继又在礼成江以西海岸白翎岛以东的瓮津等地,陆续发现轮藻类及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介形类、海百合、珊瑚以及星芦木、亚鳞木等不同门类化石。从而自下至上划分出整合关系的三个组:安峡组(Anhyop,D12)、扶压组(Puap,D2)和朔宁组(Sannyong,D3),总厚度为2000~3500m。另有研究者(Pak Myong Hwa等,1992),根据对礼成江以东临津群中腕足类化石的详细研究,认为临津群的时代应为晚泥盆—早石炭世(D3—C1)。
有关研究成果表明,临津群为一套厚度较大的火山-碎屑岩建造,其下部为浅海碎屑岩沉积,其间夹有薄层的陆源碎屑岩;中上部为包括陆源碎屑岩在内的火山-沉积岩系,含有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岩类,形成不同种类的角岩及绿片岩。临津群的不同层位沉积节律发育,岩相及厚度变化明显。
关于临津江陆内造山带的主要构造运动时期与主造山时期问题,迄今尚无统一认识,临津群只在某些地点发现与祥原群灭岳山组呈角度不整合关系,这一构造界面应代表自驹岘群底面的“灭岳山运动”至早古生代加里东期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的综合反映,对临津江构造带而言,这应属前造山期的构造运动。由于临津群内部各统之间皆为整合接触关系,而在临津江陆内造山带范围内又不存在石炭和二叠纪的地层系统,因而很难确定这一造山带的“主造山期”。基本与临津江陆内造山带展布范围一致的出露有一系列碱性岩浆为主的侵入体群,当地称之为“平康杂岩”(Phyonggang Complex)。这一时期的岩体侵入早古生代的黄州群,又被侏罗纪(燕山早期)的“端川杂岩”所侵入,并取得361±19Ma,219~191Ma,217Ma的K-Ar同位素年龄值,因而,当地认为其为三叠纪的产物;另外,在这一褶皱带内与松林(印支)运动有关的三叠纪基性-中酸性的“惠山杂岩”还较为发育,并取得241~191Ma(K-Ar)及242Ma(Rb-Sr)等同位素年龄值。
综上所述,在临津江陆内造山带内,在颇为发育的祥原群形成后,早古生代黄州群沉积分布不广,可能大部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但在泥盆纪形成一条巨厚火山-沉积建造的活动带(当地视其为陆内裂谷型地槽带),后又经受了以低绿片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作用,沿本带还广泛发育以碱性岩为主的侵入体群(平康杂岩),其活动带的构造特点,与其北侧平南坳陷古生代黄州群、平安群的克拉通稳定盖层的发育状况形成鲜明对照。根据临津江褶皱带沉积—岩浆建造、变形-变质特点,初步认为这一构造带可能经受过海西期—印支期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根据上述“平康杂岩”的有关同位素年龄数据不难看出,两者呈相互衔接与部分重叠关系,因而推断临津江构造带应为一条在由摩天岭运动(相当吕梁运动)所形成的古克拉通陆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海西期、印支期的陆内造山带。
本文来自作者[梦吟]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ylzx/202508-1690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梦吟”
本文概览:临津江陆内造山带位于平南坳陷与京畿地块之间,为一条西自海州稍南、江华湾北部,略呈近EW—NEE向,横穿朝鲜半岛中部的褶皱带或造山带,其出露宽度自西至东为70~50km。如前所述...
文章不错《临津江陆内造山带(海西期、印支期)》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