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好。光明日报出版社曾国藩全集质量特别好,是正版,特别爱看的,可以考虑入手。光明日报出版社创立于1981年1月10日,位于北京市永安路东门,隶属于中共中央主管主办的光明日报社。《曾国藩全集(套装全31册)》分奏稿、批牍、诗文、读书录、日记、家书、书信7个部分。其中奏稿12册、批牍1册、诗文1册、读书录1册、日记4册、家书2册、书信10册,共31册。
曾国藩的功过是非是什么?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
出自清代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
本书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文集,采用最早的、也是目前被认为最为经典的版本,即传忠书局刻本。
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体现就是这套《曾文正公全集》。全书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第一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
全集由当时数十位学者、名流、官绅编辑而成,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的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对后人最有价值的内容较好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之后世。
全书包含首卷一卷,奏稿三十卷,书札三十三卷,十八家诗抄二十八卷,经史百家杂抄二十六卷,批牍六卷,文集四卷,诗集四卷,鸣原堂论文两卷,经史百家简编两卷,求阙斋读书录十卷,求阙斋日记类钞两卷,年谱十卷等。
扩展资料:
立志是人生的成功之本。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王阳明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志是人生目标的选择,志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立志要高远,持志要恒久。只有远大的志向,才能不断地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从而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我超越的品性。
曾国藩初到京师时,未免六神无主,导致心神不宁,于是发奋立志,改名国藩,暗寓“为国藩篱”之意,以实现“澄清天下”的宏愿。并做《五箴》以自励:立志、居敬、主静、谨言和有恒。
曾国藩不仅将有志视为取得成功的首要品质,而且主张治学的目的应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因为有了修齐治平的宏志大愿,才有了后来曾国藩历经乱世、再造中兴的辉煌事功。
东西捻军于何时何地分军之谜?
曾国藩的功过是非: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扩展资料:
综观曾国藩一生,其为官风格十分独特。一方面,他确实是一个清官。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
他终生生活俭朴,“夜饭不荤”。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在晚清时代确实算得上相当清廉。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的佚事中缺少“贫不能殓”、在官府里种菜吃这样容易动人悲情的极端化情节。在中国人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须“清可见底”,一尘不染,清到成为海瑞式的“自虐狂”或者“受虐狂”,才叫人佩服。曾国藩远没有清到这个程度。
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也就是说,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以海瑞为代表的传统清官,他们的特点是宁折不弯,只承认字面上规章制度,而对事实存在的潜规则绝不妥协。所以海瑞拒绝任何灰色收入,工资不够花,不得不在官署之中自辟菜园才能维持生活,连偶尔买几斤肉也能成为“轰动性事件”。
然而这样一清到底的清官,只能成为官场上的公敌,无法获得别人的配合。海瑞一清如水,必然反衬出他人的不洁。因此海瑞一生被官场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国计民生的大事。
曾国藩不想成为海瑞式的清官。他刻苦自砺,全力内圣,是为了达到外王之业。因此,他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虚名。
曾国藩从自身经验总结出,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为众所排斥。因此官场之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含浑包融之人。所以,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
人民网-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 而是做大事
曾国藩社会大乱的先兆原文
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捻军是纵横于中原的一支劲旅。1864年,天京沦陷,太平军部与捻军结为一体,在豫南地区进行整顿与改编,组成了以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等为首的一支新捻军。由于太平天国失败,全国农民起义力量失去了中心,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起义虽然此起彼伏,但彼此隔绝、孤立无援。满、汉地主阶级沆瀣一气,加紧围剿新捻军,新捻军的活动愈益艰难。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1865年至1866年,由赖文光和张宗禹分别率领,新捻军曾两次分军又两次会合。
1866年秋,新捻军从山东返回河南。赖文光“恐独立难持,孤立难久”(《太平天国》丛刊第2册),决定派张宗禹、张禹爵等率领一部分新捻军往陕西、甘肃联合当地抗清回民起义军,以为掎角之势。新捻军由此分军两部:由张宗禹、张禹爵率领向西北进军的一部称为西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转战于中原的一部称为东捻军。
新捻军分为东、西两军是捻军史上的一件大事。东、西捻军于何时何地分军?据现在见到的资料,大约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在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1866年10月20日)于河南陈留、杞县分军。这种说法主要见于《湘军志》、《湘军记》等史料。曾国藩在奏稿中也曾提到在杞县分军。《太平天国史事日志》明确记载:1866年10月20日(阴历九月十二日),“捻在河南陈留、杞县复分为二支”。《清史稿》记河南巡抚李鹤年曾“亲赴陈留、杞督战”,但没有提到捻军在陈留、杞县分军。
另一种说法是同治五年九月十三日(1866年10月21日)在河南中牟分军。芯淮军平捻记》说:“贼首张总愚、任柱、赖汶洗分道各窜,遂为东西二股,世号东捻、西捻”,“张总愚率股自中牟窜许、陕,经灵、阌入秦是为西捻;而任柱、赖汶洗一股复由豫回窜东境,是为东捻,二股自此遂分”。时河南巡抚李鹤年向清政府奏报,也称在中牟分军:“逆捻自中牟南窜,旋分两股:东股任、赖等逆由陈留、兰仪、考城窜向东北,扰及金乡以南;西股张逆南窜许州。”(《剿平捻匪方略》)李鹤年是同捻军交战的豫军头目,他的奏报应较为可信。直隶总督刘长佑在《捻匪东西分窜片》奏报中与李鹤年所奏相同。此外,又有《豫军纪略》等记载可作旁证。
第三种说法是同治五年九月十五日(1866年10月23日)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分军。这种说法主要见于当时负责镇压捻军的清朝钦差大臣曾国藩的信函。
曾国藩《复刘子恕太守》记:“不料贼至许州等处,分为两股:张逆则由禹州西窜汝、洛,任、赖则由鄢陵东窜曹、考。”在另一通《复李幼泉副郎》函中,曾国藩据各处探报,亦记在许州分军。同治五年十月十三日,曾国藩在《汇报近日军情折》中说:“窃捻逆全股,由山东曹州窜回豫境杞县、扶沟等处,臣于九月十三日驰奏在案。维时尚不知贼分两股之说。”(《曾国藩全集·奏稿》二十五卷)此折中又提到捻军“攻扑许州”。据此,捻军分军在“杞县、扶沟等处”,但是此折并没有排斥在许州分军。
曾国藩于1865年5月被清政府任命为剿捻的总头目,奉命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四布坐探,情报灵通,对于他的主要敌手捻军的行踪,尤其是捻军分军这样一件大事是不可能不清楚的。
由此看来,分军时间三说为: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九月十三日;九月十五日。分军地点三说为:河南中牟、许州、陈留、杞县、扶沟等处,其资料来源均较可靠。
有的学者以为,捻军分军是一件大事,似不可能商定将某天作为分军日,或在某天迅将军队一分为二,所以分军时间可能在九月十二日到九月十五日。关于分军的地点,由于新捻军主要采用流动作战方式,忽来忽去,漂泊不定,因此分军不一定有具体地点,也不一定局限于某地作为分军地点。从地图上看,许州、中牟、陈留、杞县四地构成一个三角地带,分军有可能是在这三角地带流动作战中完成的。但这仅仅是一种推测。
新捻军分为东、西捻军是战略上的失策。东、西捻军分军后,不仅未能互为犄角、相互支援,反而削弱了捻军的力量。东、西捻军被迫在两个战场上分别对清军作战,势孤力单,给敌人造成了各个击破的机会。新捻军分军是捻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由于资料记载不一,捻军究竟于何时何地分军还是一个悬案。
社会大乱的先兆原文选自清代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复龙翰臣》:
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揄修袂而养姁步,昌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见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者,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轻浅而好自见。
译文:几十年来,官员活着,无论如何,都是黑白分明的;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有礼;无用的人变得越来越猖獗。当问题达到临界水平时,一切都是理性的,一切都是默认的,没有痛苦,没有反应。
扩展资料:
《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去世四年后,庄中出版社出版了《曾文正功全集》第一版。全集由他的35个看门人编辑。李汉章编撰,李鸿章校勘。其他33位学者分别是李宗羲、彭玉林、沈葆桢、丁瑞昌、刘秉章、俞跃、李元都、郭昆涛、薛福成、梅启超、吴润伦、李淑昌、王开云等。
长期以来,曾国藩对这些人进行了深刻的教导,并从中汲取了其思想的精华。因此,这一版本的《曾文正工全集》被认为是最权威的版本。它也是传播最广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个人简介: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8岁的时候,能读4本书和5本佛经,14岁的时候,能读《周礼》和《史记》的选集。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晋市翰林书院,任军机大臣牧昌阿门生。内阁改组本科,礼宾司部长助理,军部、工程部、处罚部、民政部部长助理。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百度百科-曾文正公全集(全16册)
百度百科-曾国藩 (晚清名臣)
本文来自作者[窦景岩]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ylzx/202508-1738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窦景岩”
本文概览:特别好。光明日报出版社曾国藩全集质量特别好,是正版,特别爱看的,可以考虑入手。光明日报出版社创立于1981年1月10日,位于北京市永安路东门,隶属于中共中央主管主办的光明日报社...
文章不错《曾国藩全集光明日报出版社怎么样》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