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圈椅的黄花梨圈椅的特点

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我们看以上图中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其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它们的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地匀称、协调。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结构严谨、作工精细

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

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

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但是,决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

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

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呈现出羽毛兽面等膝陇形象,令人有不尽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而外,同时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

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概括起来,可用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四句话予以总结。以上四句话,也可说四个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明代家具的风格特征。当我们看一件家具,判断其是否是明代家具时,首先要抓住其整体感觉,然后逐项分析。只看一点是不够的,只具备一个特点也是不准确的。这四个特点互相联系,互为表里,可以说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家具,具备前面三个特点,而不具备第四点,即可肯定他说,它不是明代家具。后世模仿上述四个特点制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

明代是自汉唐以来,我国家具历史上的又一个兴盛期。随着当时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园林和住宅建设也兴旺起来,贵族、富商们新建成的府第,需要装备大量的家具,这就形成了对于家具的大量需求。明代的一批文化名人,热衷于家具工艺的研究和家具审美的探求,他们的参与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郑和下西洋,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运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高档木料,这也为明代家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明代家具的造型非常简洁明快,工艺制作和使用功能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家具,品种、式样极为丰富,成套家具的概念已经形成。布置方法通常是对称式,如一桌两椅或四凳一组等等,在制作中大量使用质地坚硬、耐强度高的珍贵木材。家具制作的榫卯结构极为精密,构件断面小轮廓非常简练,装饰线脚做工细致,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明代家具朴实高雅、秀丽端庄、韵味浓郁、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设计是一种创新过程,但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所谓的中国特色其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这就要求设计师应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全面了解中国古典家具,挖拙潜在的设计要素。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如果在设计中一味地模仿与照抄中国古代家具的造型样式是不会设计出好家具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明代的家具制作工匠、设计师们总是拿古代家具作为设计的样板,强调古代文化的话,他们是不可能设计出“简洁流畅”享誉中外的明式家具的。

这个设计不是复古,也不是历史的虚无,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汇、碰撞、融和,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设计师在这种交汇、碰撞中进行协调、平衡,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又不失传统文化的现代设计。作为设计师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领会其深刻内涵,掌握其内在气质,中国的传统思想历来追求完美、圆满,讲究“天人合一”的理性。只有把这些思想注入到设计师自己的思想中去,才能在设计中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同时又不会脱离民族的特色。

在根植于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时代特征、生产工艺,大胆开拓创新,在发展中继承,继承中发展,使我们的家具既有传统的艺术特质,又不失鲜明的时代个性,给传统的艺术风格以新的生命,让新的中国家具风格风靡世界。

古家具设计:折叠(凳椅篇)

圈椅是一种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的椅子,造型圆婉优美。圈椅是方与圆相结合的造型,上圆下方,以圆为主旋律,圆是和谐,圆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上,会感到十分舒服,颇受人们的喜爱。那么在选购时该如何鉴别圈椅的质量呢?下面整理了几个需要注意的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 看椅圈的形状

圈椅上半身造型是否优美,几乎是由椅圈的形状来决定的。一张上品圈椅,其扶手如弓,张弛有度,看了让人赏心悦目。圈椅扶手是由两条太极线组成的,末端S处稍细,后背部分略粗,扶手的整体造型及其粗细变化让人能感受到太极的柔劲。

二、 看靠背板的形状

传统圈椅的靠背板都是作成梯形的,上小下大。而且梯形上下两边尺寸差距也很讲究,一般上下差距在1.7-2.1公分之间,这样圈椅的靠背板看上去才会给人上小下大的感觉,显得更稳健。圈椅的靠背板都是呈“S”形曲线,联帮棍也呈弧形,形状像弯弯的半弦月,与靠背板的形状形映成趣,流畅的线条向椅外扩展,从而加大了椅面的宽度,坐起来也更舒服。

三、 看扶手的形状

鹅脖(扶手下的立枨)有的与腿足一木连做,也有的两木分做。连做者垂直于座面,追求的是简洁牢固,但费料费工增加成本,售价也会更高;分做的往往做成一个变化的“S”形。扶手部分的形状像书法中一撇一捺的顿足,收放有致,这样才恰到好处。

四、 看比例

圈椅的上下身要遵循一定的比例,上身过高会让椅子显得头重脚轻,上身过低则显得呆滞。如果下身高度不对,人坐上去不舒服,很容易就能发现失误。所以工匠制作圈椅时一般不会把下身的高度搞错,但上身的尺寸就比较难拿捏了。一般而言,上身的尺寸由鹅脖来决定,传统的圈椅鹅脖为22.5厘米左右。而当椅圈高度接近48厘米、椅圈直径接近61厘米时,人体舒服度较高;当椅圈倾角近似25度时,试坐者肩部、臂部和腰部的舒服性较强。

五、 看拼接

传统的红木家具都采用榫卯结构,圈椅也不例外。圈椅的椅圈是用三接楔钉榫来连接的,椅圈上楔钉榫的连接工艺也是判断圈椅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工粗糙的圈椅椅圈楔钉榫的连接处可能会留下较大的缝隙,事后工人们会用锯末粉将其补上,但这样的话会留下一条明显的黑线,很容易看出来,而做工优良的榫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传统的圈椅拼接处楔钉的形状应该是正方形,因为这样才能在上下左右上保持连接的稳固性,一字型的楔钉也有用,但其效果相对来说会差一些。

折叠是家具设计的一个方向,未必主流,但是吸引眼球。例如旋转餐桌(The Fletcher Capstan Table)、双层折叠床(LolliSoft IN)等等妙趣横生的家具。这种设计理念并非是洋气而新颖的,存世的古家具中亦有不少这样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且有些设计仍保留至今。

一、交杌

杌,《玉篇》:“树无枝也”,指一种无靠背的坐具。明末文震亨《长物志》“杌有二式”,正方杌与圆杌。交杌就是俗称的“马扎”、“马扎子”(也作“马闸”),折叠收纳,便于携带。西安博物馆展有元代王世英墓出土的一匹陶马上系扎着一只小马扎。据说煤油灯防风雨可挂马上而叫马灯,同理,马扎之名,许是如此。

马扎在古籍记载中还有一个标明来处的名字:胡床。与番茄、胡萝卜、洋葱一样,是舶来品。

尼罗河畔出土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图坦卡蒙法老的陪葬品中有一只精美小凳,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只“马扎”了,同一时期的中国处于殷商。直至汉时的“坐”基本上是跪坐,垂坐之具起初是没有的,由西方(马扎)南亚(荃蹄)传向中原,“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脚坐”(《梁书》)。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裴潜传》中:“追尊太常谥曰贞侯‘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 潜为兖州时,尝作一胡床,及其去也,留以挂柱。’“这段史料便是典故”挂胡床“的来历,借指为官廉洁,生活俭朴。唐李白有诗云:“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话说,曾闻某节目中马未都先生证,“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胡床——小马扎。

《北齐校书图》(556年)中的马扎图是中国地区较早的一则记录,另外“东魏(534年―550年)赵胡仁墓中出土的女侍俑右臂挟有一敛折的胡床,便是早期胡床的具体形象”。马扎由八根直木构成的基本形式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明清的木交杌结构上可分有无踏床,杌面又有皮革、织物、绳条、木制等材质差异,收纳上木制杌面也有比较特殊,为上折式。

二、交椅

如果说“好胡床”,是汉民族接受“胡化”的一种倾向,那么在胡床基础上创新设计出了交椅,则是胡物汉化的表现了。

北宋陶谷《清异录》中似记载了唐代的胡床改良版本——逍遥座。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中有诸色杂货"交椅"、"绳床",绳床就是胡床。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 卷六·小经纪 他处所无者中有“穿交椅”,大概是因为绳绦之类易损,所以需要有这技术的人,翻新座面。实用性外一些奢华修饰的交椅名头也多,例如“七宝交椅”(《宋朝事实》)、“银裹圈背交椅”(《金史》)、“交椅,银饰之,涂以黄金。”(《元史》)、“犀皮一字交椅”(《水浒》)。

“圆背”与“一字”许是皆指交椅的结构设计。

从宋元明画作以及明式家具实例来看,圆后背交椅是热门经典款:居家使用一派大方气度;赏春踏青又比小马扎上”档次“。

除此不得不提古典武侠小说中交椅的含义。

明施耐庵《水浒》给了聚义厅里”第一把交椅“不少戏份,”晁盖便请宋江为山寨之主,坐第一把交椅"、“宋江便请卢俊义坐第一把交椅”;清俞万春《荡寇志》:“希真转身拜谢了苟桓,又谢了众人,然后到正厅上坐了第一把交椅。让苟桓坐第二位,苟桓那里肯,苦苦的让刘广坐了。”;民国吴虞公《青红帮演义》:“但见中间放着十六把交椅,盛春山缓步而出,就第一把交椅坐了。”

“第一把”不单单是座次数字,“大当家“、”首领“之类的人才可坐的默契。细细咂摸玩味:挂胡床为清贫寒苦,第一把交椅却是霸权身份地位的代名词。明明是一帮落草莽汉却也不是真的”五大粗“。

除了像欧姆符号的交椅结构以外,直背交椅也是一类。一字交椅的”一字“可能是形容折合起来像”一“。

直背无扶手交椅类型在明《三才图会》中命名为:折叠椅。即马扎某一足枝干延长做了靠背。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马闸子》:“今人以皮为交床,名‘马闸子’。官长多以自随,以便于取挈也。按唐明皇作逍遥座,远行携之。如折叠椅,盖即此之权舆乎?”实物中有一例黄花梨直后背交椅不仅是皮革座面,它搭脑微翘,出头官帽椅的模样与《三才》图画中很是接近,中间弯曲凹处不止为美观,还有颈靠作用。《李端端图》中靠背虽然被遮掩,但凭露出的一角可推测类似灯挂椅之类的设计。

直背有扶手交椅在明《三才图会》中命名为:醉翁椅。设计上除扶手外还有有专门的枕靠。“今之醉翁诸椅竹木间为之制各不同然皆胡床之遗意”。

图中黄花梨交椅靠背镶嵌的是整块大理石,而明高濂《遵生八笺》有”倚床“记载,与如今的折叠藤椅极其相似。“高尺二寸,长六尺五寸,用藤竹编之,勿用板,轻则童子易抬。上置倚圈靠背如镜架,后有撑放活动,以适高低。如醉卧偃仰观书并花下卧赏,俱妙。”

从跪坐到垂坐,从凭靠到倚躺,出现逍遥、醉翁之名的坐具是享乐主义的驱使,在这个前提下回过去阅读唐代李匡乂《资暇集》中”折背样“记录,会觉另类。

《班昭》唱词道“锦衣玉食兮,消磨得人慵懒”,如果一直在家葛优摊(Couch potato),某天上司体谅赐坐,坐没坐相,让人印象不佳,万一影响仕途怎么办。避免殿前失仪一朝一夕须养习惯,故出现了因自警才存在的“反舒适”设计,正所谓“三代为官为宦,方知穿衣吃饭”,而上流社会的风格好恶又是下阶层的时尚指南,于是便苦了大众无端跟风。

《欧洲人推崇的“交椅”》一文中(《古典家具学会季刊》1990年冬季刊)有大量国外折叠椅(交椅)实例,不少是从中国传去西欧。异域的马扎来的时候是以”胡“字强调身份,逐渐改良变化,以形似汉字”交“为名,之后带着东方元素的”进化版“马扎再传入西方国度。周作人先生《羊肝饼》中说:“有一件东西,是本国出产的,被运往外国经过四五百年之久,又运了回来,却换了别一个面貌了。这在一切东西都是如此“说起来有点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意思。

本文来自作者[雨卉]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ylzx/202508-17572.html

(11)
雨卉的头像雨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雨卉的头像
    雨卉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雨卉”

  • 雨卉
    雨卉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我们看以上图中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其...

  • 雨卉
    用户080508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黄花梨圈椅的黄花梨圈椅的特点》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