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原因:①更加有效的抗击蒙古人的南袭;②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③朱棣思念北平,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有其势力和亲信所在,就应了天时地利人和。
1、朱元璋认为,凡以应天为都的历朝,气数都不长。作为他的儿子,朱棣显然理解这一点--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前朝姑且不论,明朝在此定都,建文帝在位4年而终;太平天国在此建都,不到15年便宣告失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22年即被推翻……
2、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在军事防御上处于不利的地理位置--清后期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从武汉发兵,顺长江直抵金陵,一战而胜。这也验证了明帝的担心。
3、当时北方的蒙元残部,才是明王朝最大的劲敌。出于国防考虑,朱棣决定采取“天子守边”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将全国的人力物力向北方边境进行集中--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呀。
4、朱棣的个人感情因素。他曾长期生活在北平,对北平感情很深,视那里为龙兴之地。
5、从统治基础上来说,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区,有很多心理上支持怀念建文帝的文士。迁都北京,则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心理上要踏实的多--就为了这个建文帝的神秘死因,朱棣穷极一生寻找事实真相。甚至不惜派遣郑和率庞大舰队下南洋去探访……
B 《明太宗实录》中记: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辛卯,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奏称:“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明史》中说,李至刚“为人敏洽,能治繁剧,善傅会,首发建都北平议。”看起来,以北平为北京,话虽出自李至刚之口,实际上还是明成祖本人的意思。不过李至刚等人这时尚未理解明成祖的真正用心,那绝非仅仅因为北平是他“龙兴之地”,更为关键的还是统一形势的需要。
C 评价: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但是人民常常忽略了明朝还有一个“永宣盛世”,就是永乐到宣德年间的盛世。而这个盛世最具代表的实际上应该是“永乐盛世”。用清朝人的话说:“永乐盛世,盖兼汉唐而有之。”说把汉、唐的盛世兼而有之,说它的功、它的业叫“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所以,我们在南京明孝陵就可以看到康熙皇帝在明孝陵前面立的石碑上写了四个字,叫“治隆唐宋”。所以我们看,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什么?是“永乐盛世”,它是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后又一个盛世,而且它是兼汉、唐而有之。
明成祖迁都北京,他是雄才大略。他以北京为基础,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同时以北京为基础,要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天下秩序。他的胸襟,一般人、一般帝王无法比。明成祖要做事,要做全世界最大的事;他要编最大的书,全天下的书都要收拢来,编成一部《永乐大典》;他要建全世界最大的宫殿,这个宫殿到现在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宫殿;他要建一个全世界最高的祭天场所,天坛,现在仍然是全世界最高的祭天的场所。他登上皇位以后,要给朱元璋建一个非常像样子的石碑,这个石碑非常大,以至于到现在它还没有搬动地方,现在还在明孝陵的路边上摆着。这个石碑如果建立起来,那是全世界最大的石碑。现在叫“碑材”,如果我们到南京钟山上可以看到这个明朝的碑材。还有一件事情,说明明成祖的胸襟,他要做事就要做最大的事。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北京大钟寺,那里有个古钟博物馆,后边的大殿里头有一口古钟,现在把它叫做“永乐大钟”。这个大钟是世界上最大的钟,这个钟大到什么程度呢?高6.75米,直径3.3米,重量九万三千斤。上面布满了经文,多少经文?23万字,据说这个字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沈度写的。为什么朱棣要建这么大的钟?证明他是至高无上。
明成祖无论从文治上、从武功上都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雄才大略也伴随着一些其他的弊病。朱棣缔造了众多空前的壮举,但却耗费了超过其他皇帝的民脂民膏;他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却使无数的将士战死沙场;他继承和开拓了朱元璋的事业,但却是篡夺了侄子的皇位,而且杀戮无数。那么,当时间过去了几百年,我们今天究竟又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位颇具争议的皇帝呢?
那么,我们对明成祖这样一个人怎么评价呢?我们先从明朝本身说。第一,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对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调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业建立在更巩固的基础上,把明朝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第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
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的残暴不仅仅体现在他夺取政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表现在他夺权以后建立的东厂对于全国政治、官僚队伍加强控制,同时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弊病。
第四,我们说永乐盛世是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又是一个艰难的盛世,这个盛世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
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帝王既做大事业,又要保护老百姓的利益,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不指出他的缺点。他既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一个给大家带来沉重负担的君主。在明朝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明成祖也是一个重要人物。经过明成祖完善了中国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的政治生活。
西安曾经有13个王朝在此定都,共历经72帝王。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各个朝代。
1、丰镐两京
长安地区很早就已经成为中国周朝的国都,最早纪录为西周的国都酆京、镐京(前1111年─前770年)。镐京又被称之为酆镐,酆、镐本是沿着酆河而修建的两座颇具规模的城市。酆京在西周后期更多的承担了祭祀的带有宗教性的作用,而镐京则作为行政中心而存在。西周的首都就是丰镐两京。
2、秦都咸阳
秦建都咸阳,古代咸阳的地理位置在渭河两岸,地理位置涵盖今天的西安和咸阳部分区域。
咸阳是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都仍在咸阳。当时的秦都咸阳规模宏大,包括渭河两岸的广阔地域。
以咸阳为中心,东迄黄河,西达千、渭河之滨;北起九山和林光宫,南至秦岭北麓,东西400公里,南北200公里的范围内,都建有离宫别馆。
渭河以北主要有冀阙、咸阳宫、兰池宫及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渭河以南有举世闻名的“阿房宫”,供皇帝游玩的甘泉宫和上林苑。渭河穿流于咸阳城的宫殿间。一座宽6丈、长380步的木桥把渭北、渭南联在一起。咸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3、汉都长安
秦末汉初,长安其地时为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汉初,高祖刘邦下诏,相国萧何主持营造都城长安,开启了汉帝国的宏大基业。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娄敬建议定都关中,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刘邦征询张良,张良说:“东周虽然比秦晋两世好,但雒邑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
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于是刘邦决意定都长安,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刘姓。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高帝七年,定都于此。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
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充了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国,长安改称西京。及至汉末,汉献帝曾迁都回长安。两汉时期,长安一直作为都城存在。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汉室势微,初平元年(190),西凉军阀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192年4月,董卓被王允、吕布刺杀,192年6月,董卓部将李傕等人又攻入长安,后又相互连兵攻杀。
4、隋都长安
隋文帝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当时的汉长安历经长期战乱,年久失修,破败狭小,污染严重,于是隋文帝决定另建一座新城。
公元582年,文帝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为“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筑学家宇文恺主持规划建设,先造大兴宫城,后造皇城。开皇三年(583年)在城西侧开挖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浐水、交水、潞水,直通宫城。
第二年由大兴城东凿300余里至潼关,名为广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直通黄河。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同年,建通济渠运河,自大兴至江都(今扬州)。608年,又兴建永济渠运河。大业九年(613年)又动用10万余人修筑大兴城外郭城,大兴城的总体格局至此形成。
5、唐都长安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是如今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西汉长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
一、西周(11位皇帝)
分别是、周文王 、周武王 、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 、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
二、秦(三位皇帝)
分别是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
三、西汉(十五位皇帝)
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汉孺子刘婴。
4、新莽(一位皇帝)
是王莽。
5、东汉(十四位皇帝)
分别是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少帝刘懿、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
6、西晋(五位皇帝)
分别是武皇帝司马炎 、孝惠皇帝司马衷、? 睿皇帝司马伦、孝怀皇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7、前赵(五位皇帝)
分别是刘渊、刘和、刘聪、刘粲、刘曜。
8、前秦(六位皇帝)
分别是苻健、苻生、苻坚、苻丕、苻登、苻崇。
9、后秦(三位皇帝)
分别是姚苌、姚兴、姚泓。
10、西魏(三位皇帝)
分别是元宝炬、元钦、元廓。
11、北周(五位皇帝)
分别是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宇文赟、宇文衍。
12、隋(四位皇帝)
分别是杨坚、杨广、杨侑、杨侗。
13、唐(二十一为皇帝)
分别是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柷。
扩展资料
十三个王朝在西安建立都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安这座城市的特色和优势。西安是中华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之首,自古以来有“四关拱卫,浮渭据泾,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之盛,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
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位于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优势,使之成为中国定都最多的古都之一。
百度百科——西安
本文来自作者[寻梅]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ylzx/202508-2087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寻梅”
本文概览:A 原因:①更加有效的抗击蒙古人的南袭;②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③朱棣思念北平,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有其势力和亲信所在,就应了天时地利人和。 1、朱元璋认为,凡以应...
文章不错《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到北京?》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