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销量哪家强?

EV视界报道特斯拉Model?3和Model?Y第二季度末的交付高峰,推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6月销量达到了近23万辆,尽管同比下降22%,但却创造了过去18个月来的第三高水平和今年的最佳月度成绩,这为下半年的市场复苏奠定了扭转局面的基调。?

全球汽车市场的状况依旧没有复苏好转迹象,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下降28%,明显高于新能源汽车16%的同比降幅。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升至2.9%,高于去年上半年2.5%的水平。?

从车型分布看,6月,纯电动汽车(BEV)市场份额下降了31%,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则恢复正增长,销量回升了14%,二者市场占比相对保持稳定在68%和32%。

特斯拉成为今年上半年的最大赢家。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巨大贡献,特斯拉Model?3位居销量排行榜首,达到142346辆,领先排名第二位的雷诺Zoe三倍之多,不过这款法国掀背车的销量也首次突破了五位数,增至37154辆。

日产聆风和大众e-Golf分列第四和第五位,上半年销量分别为23867辆和21165辆。

比亚迪秦EV超越宝马5系插电式混合动力升至第5位,也是唯一一款进入前五的中国电动车型。

在销量前20名车型中,只有3款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大众帕萨特PHEV上升一位至第10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市场。

广汽新能源Aion?S排名第11位,交付14516辆,比去年同期提升了5位。

宝骏E系列和特斯拉Model?Y这两款新车取代了丰田普锐斯PHEV和沃尔沃XC60?PHEV。

起亚Niro?EV攀升至第16位,归功于6月份创纪录交付3015辆,而特斯拉Model?X则受益于季度末交车高潮,跃升了4个位置,来到第15位。?

展望下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冠疫情和经济危机的严重性,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能够比整体汽车市场更好地度过风暴,提升市场份额。

在6月份,特斯拉Model?Y凭借7500辆的交付量闯进单月销量前三,下半年预计Model?Y将继续晋升,预计可能在9月登上领奖台,成为特斯拉的又一销量助推剂。

从全球各大车企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看,第二季度末大批交车推动特斯拉销量达到了179050辆的高点,创出三项纪录。大众汽车共交付62414辆,登上亚军位置。

失去了银牌的宝马受到了排名第四的比亚迪紧追不舍,两家制造商之间的销量只差1401辆,。

最大的惊喜是沃尔沃,这家瑞典汽车制造商共交付36594辆,跃升至第7位,与去年的第16位形成鲜明对比。

排名上升的汽车制造商还有梅赛德斯奔驰,在一个月内上升了两个位置来到第11位,销量达到创纪录的8784辆。

在缺席4年之后,由于销量创出4516辆新高,福特汽车重新进入前20名榜单。

以下是全球各细分市场领先新能源车型:

微型车-上汽宝骏E系列(13673辆),去年的优胜者再次名列前茅。

小型车-雷诺Zoe(37154辆),销量几乎是标致208?EV的3倍,正在重复冠军人气。

紧凑型车-日产聆风(23867辆),大众e-Golf和ID.3,可能是其最大威胁。

中型车-特斯拉Model?3(142346辆),独步全球,无人能及。

全尺寸车-宝马5系差点混合动力(20586辆),像去年一样,销量是Model?S的2倍。

SUV-现代Kona?EV(19286辆),起亚Niro?EV兄弟紧随其后。

越野车-三菱欧蓝德PHEV(18531辆),以往的常胜将军将被特斯拉Model?Y取代。

豪华SUV-奥迪e-tron(17592辆),今年特斯拉Model?X的最强对手。

MPV-雪佛兰Bolt(11496辆),销量增长有点慢。

LCV-雷诺Kangoo?EV(4177辆),今年必须密切注意韩国现代Porter?EV和起亚Bongo?EV,以及中国电动货车的挑战。

跑车-宝马i8(557辆),永恒的超跑冠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又叒叕进“世界100强”,但这次的上汽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公司带有马斯克个人深深的烙印,没有马斯克就没有这么疯狂的创新能力。”

文丨彭苏平

“太好笑了(lol)。”美国当地时间6月11日,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Elon?Musk)在社交媒体平台个人账户上发出这样一条状态。

一位粉丝留言询问马斯克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猛烈炮击(stonks)。”随后还配了一张图解释,图上是股价蹿升,站在一旁的卡通人物露出木然的神情。这个与股票的英文单词stock相似的词是一句流行的网络用语,用于形容股市的荒谬。

此前的6月10日,特斯拉迎来历史一刻:股价突破1000美元,并超过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尽管市值登顶的说法尚有一丝争议,但很显然,特斯拉代表着未来已经成为更大规模投资者的共识。

争议的细节来自于对丰田市值的认定。6月10日收盘当天,特斯拉市值达到1901亿美元,而丰田市值则一般被认为是1812亿美元。不过,包括彭博社在内的几家媒体则提及,丰田在流通股之外,还有一部分库存股,因此其当时的实际市值为2105亿美元。

另一方面,即便只统计流通股市值,特斯拉超越丰田似乎也只是昙花一现——6月10日的高光之后,很快特斯拉股价便出现了回调,而丰田的投资者也尽力把全球车企老大的面子长回去了一些,双方陷入胶着。截至发稿,丰田市值为1767.8亿美元,特斯拉则为1734.7亿美元。

不过这些并不能抹去特斯拉在资本市场上创造的成绩以及引起的反响。作为一家新创不到二十年的车企,特斯拉上市十年,最高股价较最初的发行价17美元已经上涨了60倍,市值也一路超过福特、通用、宝马、戴姆勒、大众等传统车企,现在又无限逼近市值最高的车企丰田,尽管已经司空见惯,但这仍能引起传统汽车行业的警惕与反思。

这样的股价表现让马斯克也直呼疯狂。实际上,这已经不是马斯克第一次对特斯拉的股价表现出惊讶,此前的5月1日,马斯克便在同样的平台上直白写道:“特斯拉的股价太高了。”彼时,特斯拉每股约800美元,市值约为1500亿美元。

但特斯拉的部分投资者却不这么认为。有公司的坚定看多者表示,特斯拉的股价和市值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其中最“大嘴”的莫过于亿万富豪罗恩·巴伦(Ron?Baron)。在特斯拉股价涨到1000美元时,他在接受采访时声称,对自己持有的特斯拉股票大肆看涨,预计未来十年内还有10倍增长空间。

支撑特斯拉上涨的到底是什么?

特斯拉何以登顶

特斯拉已经上市了十个年头,但股价暴涨是过去一年才开始的。

纵观特斯拉上市以来的股价表现,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是2010年6月(上市)至2013年4月,二是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三是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四是2019年11月至今。

第一阶段的总体表现是“衰”。尽管作为美国资本市场许久不见的汽车股,特斯拉上市当天也受到了资本的热烈欢迎,但很快被打回原形。2012年6月,特斯拉才交付了首款量产车型Model?S,但一方面Model?S相对小众,另一方面华尔街又质疑特斯拉可能没有资金完成量产,因此特斯拉仍然危机重重。

彼时,马斯克不得不开启再融资,一边到银行处借款,一边与谷歌展开了收购谈判。与谷歌的收购没有谈成,但2013年特斯拉却意外迎来了转机——Model?S忽然大卖,2013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实现了首个季度盈利。

伴随着首次盈利的季度财报发布,特斯拉以股价显著上涨的态势进入第二阶段,2013年9月特斯拉股价从4月底的51美元翻了一倍涨到115美元。从那时到2016年底的三年多时间里,特斯拉一直处于多空博弈、震荡上涨的状态,股价一度涨到280美元的区间高点。

在此期间,特斯拉的业务一项接一项地落实,增加了投资人对这家新创车企的信任度:2014年,特斯拉宣布在内华达州建立Gigafactory(超级电池工厂),以提升电池产量降低电池成本;2015年,特斯拉发布第二款量产车型Model?X;2016年3月特斯拉发布入门级车型Model?3……

Model?3的发布及上市预期催化了特斯拉股价一路走高。数据显示,在Model?3上市并酝酿量产的2017年上半年,特斯拉股价再次翻倍涨到了371美元的高点,也是在那个阶段,特斯拉市值先后超过了福特、通用,成为美股市场上闪耀汽车新星。

不过,在第三阶段特斯拉的股价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公司业务的层面看,Model?3的量产进度没有达到预期,财务报表也没有实现稳定盈利,特斯拉陷入更广泛的争议之中;从外部事件看,2018年8月马斯克疑似因股价压力过大,任性地在个人平台上放话将特斯拉私有化,后马斯克被指控,并丢掉了董事长的职位,特斯拉的股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业绩不达预期是这段时间特斯拉股价有起色却反复不定的原因,当时特斯拉每发一次季报,资本市场都会明显地调整一下股价。不过2019年11月起,特斯拉重新翻身了。当年10月底,特斯拉交出了一份盈利超过预期的三季报,加之后来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与表现,特斯拉开启了第一轮强势上涨。

特别是进入2020年,在Model?3产能上升、销量超预期、上海工厂飞快开工交付之后,特斯拉的股价如窜天猴一般,从2019年10月底的300多美元,上升到今年2月初的780美元——3个月左右飙涨了160%。在此期间,特斯拉市值轻松超过大众,在全球车企中跃升至第二。

2月19日,特斯拉股价一路飙升至历史高点917美元,随后尽管受美股大盘下跌的影响,特斯拉股价也一路下跌——下跌持续了整整一个月。3月18日,特斯拉股价回到361美元,大约是2019年12月中旬的水平。

不过那时特斯拉已经迎来了拐点,此后股价再次进入上升通道,直至突破1000美元——这次特斯拉股价增长180%,仅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

特斯拉此轮上涨与近日释放的利好消息有关。一方面,马斯克在一封内部邮件中透露,疫情导致了生产暂停,为扩大汽车产量,“是时候开始量产Semi半挂式电动卡车了”;另一方面,中国市场销量再有突破,有数据称,5月特斯拉在中国销售了11095辆,环比增长205%。

特斯拉还能涨吗?

资本市场上的特斯拉似乎已经度过了危险期,进入了“一呼百应”的新阶段。尽管近几个交易日特斯拉的股价有所回调,但好像并不影响广大资金对它的追捧。

一时间,国内外媒体都在讨论特斯拉如何走到了今天,以及它还有多大的上涨空间。汽车销量的表现和预期表现当然是一个方面,但不得不提的是,特斯拉在汽车制造领域之外的一些布局也逐渐清晰。

一位长期关注特斯拉的人士表示,特斯拉的股价为何能涨到现在的高点,人们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的结论,但他个人认为,特斯拉的“百万英里”电池以及它与中国电池厂商宁德时代的合作值得关注。

其一,特斯拉已经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与电池厂商的合作大幅降低了电池成本,近期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的中国产Model?3即将上市,而磷酸铁锂电池不含钴,是大幅降低电池成本的有效路径,而电池成本的降低将有利于特斯拉进一步提升销量。

其二,特斯拉近期公布的一些专利显示,“百万英里”电池存在可能性。“百万英里”电池是特斯拉被曝会在今年推出的产品,据称可以“充放电6000次以上,寿命超过100万英里”。这款电池的突破性不仅在于使用寿命(目前特斯拉电池的使用寿命在20万英里左右),更在于其产品用途:在一定情况下,特斯拉车辆将能成为一个储能设备,不仅可以从电网充电,而且可以反向供电。?

“自成立以来,特斯拉一直在挑战电池使用的极限。”这让特斯拉具备了那些传统车企无法拥有的科技魅力。而仅仅是降低电池成本一项,特斯拉的拥簇们就能看到广阔的可能性,更何况还有诸多新业务的加成。

上述人士表示,随着电池成本的降低,特斯拉将在挑战了豪华汽车市场之后,继续进攻主流汽车市场,因此特斯拉作为市值最高的车企,不太可能只是美国资本市场上的一段“小插曲”,而有可能很快再度发生。

另一位长期看多特斯拉的人士——独立投资人王川则基于汽车销量给出了具体的估值。他预计到2015-2016年,如果四处工厂每处的年产能为100万辆,每辆车毛利率1万美元,毛利润达到400亿美元,乘20倍就是8000亿美元的估值。更长久一些,到2030年产能超过1000万辆,对应估值可以达到2万亿美元——这一估值与特斯拉的大股东巴伦接近,按照巴伦的说法,未来十年特斯拉股价再涨10倍,特斯拉市值约为1.99万亿美元。

在坚定看多特斯拉的投资者看来,特斯拉并不是汽车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除了电池技术,特斯拉还掌握着汽车操作系统、自动驾驶软件、虚拟电能厂、先进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汽车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软件是显然反映在特斯拉产品上的优势,虚拟电能厂即此前提到的电池储能,而制造工艺则体现在特斯拉逐次迭代的工厂建造……

特斯拉是一家科技公司正在成为更广范围内的共识。需要指出的是,特斯拉此轮上涨,背景是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延续预期下,美股整体走高,而科技股尤为突出,普遍开花,谷歌、微软、苹果等科技公司的股价及市值纷纷创新高。

王川在一次分享中指出,观察特斯拉的发展,主要是三个角度,一是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二是电池成本和产能的进步,三是看它整车产能性的进步。“只要这几个指标保持良好的增长,季度的财务报告基本上都不重要。”

那么风险是什么呢?王川认为,是特斯拉对马斯克个人的依赖度。“这个公司带有马斯克个人深深的烙印,没有马斯克就没有这么疯狂的创新能力。”

不过,卖方分析师的估值则相对谨慎(尽管部分分析师此前被称过于激进),近期,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两家投行的分析师将特斯拉股票下调至“减持”评级,其中前者将目标价从680美元下调至650美元,后者虽维持950美元的目标价不变,但显然特斯拉现在的股价已经超过了这个水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在“新赛道”上继续强大,上汽作为中国最大的 汽车 集团,正成为全球 汽车 产业变革进程中的“转型样本”。

8月2日,《财富》杂志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公布,上汽集团以2020年度合并报表1075.55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名列世界500强第60位,连续八年稳居百强之列。7月中国制造企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榜单中,上汽也同样第八年名列前三甲。

但“强者”的世界并非一尘不变。上汽在6月发布了全新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和企业LOGO,向“用户型高 科技 公司”全面转型。变化背后,是新的经济格局和技术赛道转换,“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规则正在悄然改写。

如何在新规则下继续保持“强大”,是每个榜上有名者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规模之下,结构改变

“上汽集团是榜单上最大、最赚钱的中国 汽车 公司。” 2019年上汽连续第6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的前100强时,财富中文网这样介绍上汽。

2021年的《财富》500强榜单,上汽以1075.55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29.61亿美元的利润,位列第60名,中国车企第1名,过去十年累计分红超过1275亿,在 汽车 行业上市公司中首屈一指。今年是上汽第17次进入世界500强,相比2004年首次入选时,排名攀升了401名,并且始终是“最大、最赚钱”的中国车企。

但在2020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上汽“最大”背后的规模构成却已全然不同。

拥有中国最早的合资 汽车 企业,上汽过去以合资品牌为绝对主力,如今则已形成了合资、自主并肩而立的“大”规模。2020年,上汽整车销量达到560万辆,而自主品牌(上汽乘用车、上汽大通、上汽通用五菱、上汽红岩)合计销量达到259.9万辆,为上汽贡献了46.4%的销量,较2017年提高5.5个百分点。

在自主品牌成为规模发展新动力的同时,上汽也进一步调整了自主品牌结构,在去年和今年先后发布了“新势力国家队”R 汽车 和高端智能纯电品牌智己 汽车 ,在面向 汽车 智能电动的新未来,推动品牌向上升级。

在品牌结构形成自主、合资两元并行的同时,上汽的市场结构也从国内市场为主,走向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途径。

2020年,上汽集团实现海外销量39万辆,同比增长11.3%,是2017年的2.3倍,连续五年蝉联全国第一。更重要的是,上汽已经初步建成集研发、制造、营销、金融、物流等为一体的面向全球市场的 汽车 产业链,培育了多个“5万辆级”和 “万辆级”海外区域市场。按照上汽的计划,2025年其海外年销量将冲刺150万辆大关,相比2020年增长近300%,成为集团新的销量支柱。

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营业收入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折射出“规模优势”仍是企业“强大“的基础。而当产业变革来临,新赛道和新玩家不断涌现时,规模之下的多元化创新结构,正成为”大企业“保持优势的进化方向。

规模之上,投注未来

在“大”的结构改变同时,“强”的内涵也正在发生改变。

今年500强榜单中,沃尔玛虽然仍位列第一,但前三中有了“新面孔”亚马逊,苹果更是从十二跃升到了第六位;在中国装备制造业百强排名中,华为“取代”上汽,首次名列第一。

显然,当沃尔玛的线下网络优势,面对亚马逊线上用户几何级增长;当上汽机械研发和制造优势,面对互联网企业芯片和操作系统竞争时,掌握新赛道上的核心技术才是强者恒强的唯一选择。为此,上汽投下了3000亿元的筹码。

2021年4月,上汽宣布至2025年,将在智能电动等创新领域投入3000亿元。突破中国智能 汽车 “缺芯少魂”的现实困境,避免因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沦为代工,将成为上汽3000亿元投资的核心战略目标。

目前,上汽已布局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安全五大中心,初步建立起数字化的软件技术体系能力基础。而且,上汽已在业内率先开发“中央集中式和域控制”整车电子架构、“开放型面向服务架构”的SOA软件平台、具有数据闭环能力的车辆数据平台,以及网络安全体系,加快打造“云管端”一体化的智能 汽车 全栈式技术解决方案。

在芯片领域,上汽则投资了包括地平线、黑芝麻、晶晨半导体、智芯半导体等十余家芯片公司。其中,作为地平线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上汽还与其建立了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地平线7月最新发布的车规级、高性能、大算力中央计算芯片——征程5,即将落地上汽荣威的最新车型。

无论是芯片还是操作系统,都是投入巨大、周期漫长且竞争激烈的产业,从无到有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谈何容易。但一手为中国打造出现代 汽车 产业链条的上汽,从不缺少“白手起家”精神和韧劲,而作为百强企业所拥有的规模优势更为其打这场硬仗提供了底气。

上汽计划,今年在上海和苏州落地自己的Robotaxi车队,并在2025年形成万辆规模,从而L4 级智能驾驶 汽车 的批量投产,成为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头部企业。

同时,上汽此前电动化领域的技术投入,正转化成为新赛道上的竞争优势。

得益于此前的技术布局,上汽已自主掌控国内领先的电池、电驱、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2020年新能源车销售32万辆,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其自研的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性能比肩丰田、现代等全球领先水平,相关技术均已率先实现产品化落地。

其中,上汽旗下小巨人——氢燃料电池技术公司捷氢 科技 将与中海庭、联创电子一道,在3年内陆续分拆上市,从而进一步推动上汽的技术转型和机制改革。

2021年度《财富》500强榜单中,前十位的 汽车 企业中只有丰田、宝马、一汽和现代 汽车 排名上升,大众、奔驰、福特、本田和通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体现出“传统巨头”转型之艰难。但特斯拉CEO马斯克,在Q2财报电话会上“特斯拉真正了不起在于,没在批量生产时破产”;“任何东西的大批量生产才是真正的关键”的表态显示出,在“独角兽”成为“巨头”的路上,达成规模有多么艰难。

“规模”不应只被看作是转型路上的负累。上汽将规模构成多元化,扩大自己的收益和安全边际;以规模为基础,构建新赛道上的技术护城河,在变革进程中迈向新的顶峰,亦为巨象转身提供了中国模板。

本文来自作者[梦仙境]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ylzx/202508-22078.html

(7)
梦仙境的头像梦仙境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梦仙境的头像
    梦仙境 2025年08月11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梦仙境”

  • 梦仙境
    梦仙境 2025年08月11日

    本文概览:EV视界报道特斯拉Model?3和Model?Y第二季度末的交付高峰,推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6月销量达到了近23万辆,尽管同比下降22%,但却创造了过去18个月来的第三高水平和今...

  • 梦仙境
    用户081110 2025年08月11日

    文章不错《新能源车销量哪家强?》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