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作《芙蓉楼送辛渐》

网上有关“王昌龄作《芙蓉楼送辛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昌龄作《芙蓉楼送辛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王昌龄作《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芙蓉楼送辛渐》是他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的。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一天早晨,润州西北的芙蓉楼上,来了两位士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昌龄,另一位是他的朋友辛渐。

昨夜的漫江寒雨现在渐渐停了,寒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两位朋友在这古代吴国的地方,俯视楼下滚滚流去的长江,望望西北面的楚山,互相交谈着。

王昌龄说:“辛兄,这次一别,不知何日再能见面啊。”原来,辛渐要从这里渡江北上,取道扬州到洛阳去,现在船已经停泊在岸边了。

辛渐说:“昌龄兄情深义重,你从江宁送我到润州,昨晚已在这里为我饯行,今天又来送我,叫我如何报答呢!这回我们谈得畅快,使我明白了这些年来你受到的委屈和折磨。希望你放开胸怀,好好保重自己!”

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受到当时某些人的批评指责,甚至进行无中生有的诽谤。封建社会里礼教严酷,他是豪放的诗人,不会死死地受礼教的约束,何况他的作品,无论边塞诗或宫体诗中,都常常隐含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有着讥讽的意味,因而动辄得咎也在意料之中。

为此,几年前王昌龄就被贬官岭南,然后又被任为江宁丞,终是屈居在下级官吏的行列中。可是,他却用淡然处之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无理指责和贬谪生活。此刻,他感到惆怅的,倒是辛渐走后,自己又少了一个知心朋友。

辛渐知道,王昌龄在洛阳有不少亲友,他们也一定听到了外界不利于王昌龄的谤议。他便关心地问:“昌龄兄,我去洛阳,你有什么话要我带给那边的亲友吗?”

王昌龄昂起头,目光炯炯地说:“有!昨夜为你饯行,我做了一首诗。现在再做一首,一方面为你送行,一方面表表我的心迹。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心,好比是玉壶里一片冰凌那样的洁白,决不会被功名利禄的欲念和别人的谤议所左右的!”

于是,王昌龄对着浩浩江水,朗声吟了题为《芙蓉楼送辛渐》的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辛渐被感人的佳句打动了,连连赞道:“好诗!好诗!‘一片冰心在玉壶’,这表明你始终坚持自己清白自守的节操,多么高尚,令我钦佩!这句诗,足可告慰你在洛阳的亲友了。我也很高兴,因为你的大作对我无疑是一件难得的珍宝哩!”

两位朋友再次珍重道别,辛渐登上了江边的船,扬帆而去。岸边的王昌龄,遥望远处矗立的楚山,觉得自己也像楚山那样孤零零的。

王昌龄晚年时,又被贬到偏僻的龙标去当县尉。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他回乡途经亳州时,竟被刺史闾丘晓杀害了。

王昌龄作的这首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为什么王昌龄要写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作者送别好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和对于家乡亲友们深深的思念之情。

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寒冷的冰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友人离去隐隐的孤独在我心中。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一样清洁。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

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注释: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作品赏析及作者简介:

1、作品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2、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原因是送别之情和对辛渐未来的期望。

1、送别之情: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两人有很深的感情。王昌龄写这首诗,表达的就是自己对好友辛渐的依依惜别之情。文中通过描写芙蓉楼、洞庭湖等地方的美景,凸显了辛渐离开的惋惜之情。

2、对辛渐未来的期望:在诗中,王昌龄提到了辛渐将要“南游”、“北征”的计划,表达了对好友未来的祝福和期望。可以看出,王昌龄非常看重辛渐,希望他在未来的旅途中能够顺利、成功。

关于“王昌龄作《芙蓉楼送辛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一钰]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zhishi/202507-10766.html

(9)
一钰的头像一钰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一钰的头像
    一钰 2025年07月27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一钰”

  • 一钰
    一钰 2025年07月2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王昌龄作《芙蓉楼送辛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昌龄作《芙蓉楼送辛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一钰
    用户072702 2025年07月27日

    文章不错《王昌龄作《芙蓉楼送辛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