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华夏本土起源说19: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华夏本土起源说19: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华夏本土起源说19: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
文|黄饮冰
一、中国远古族群的划分标志
? (一)“华ha ”、“胡hu ”与“安an ”
在末次冰期结束时期(距今1.3万年)或以前,中国南部的早期现代人群已经发生了东西分化。生活于西南泛滇黔地区(主要是云南片区、贵州片区和武陵山片区)的人群是华(ha)族群(我也称这个族群为华尼人,音hani),生活于湖南到沿海地区的族群是胡族群(我也称这个族群是胡尼人,音huni)。
“华ha”与“胡hu”这两个族群是中国现代民族和草原胡人民族的主要源头。华(ha)族群就是古华人,胡族群就是古胡人,他们的共性是“尼”(先祖崇拜),所以他们也可以统称为尼人。
“华ha”是火。“胡”开始也是火,后来演变成了鸟日综合崇拜。古胡人的鸟,是鸿鹄(鸿雁或大雁)。古胡人最后到了草原,是回到了鸿雁的故乡了。
与“华ha”与“胡”同时存在的,是处于中国北部的“华尼安”人,“华尼安人”也可以简称为“安人”。“华尼安”人是中国西部的古华人在距今7万年到6万年北迁与中国北部的智人混合形成的具有现代西方人特征的一个系统庞大的北方族群。华尼安人在末次冰期结束后(距今1.3万年)迁移到了欧亚大草原,演变成了西方历史上崇拜火的雅利安人。华尼安人在中国西北和西域还有遗族,主要是牧羊人。古姜、古羌或西戎、北狄的主体是其后裔。
这里说一下华与胡的古音。在大同思想智库群有一位研究研究语音的学者,网名叫“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田景黎美”,她指导过我关于华、胡、火的古音。她认为:华的古音是ka,胡的古音是ko,火的古音是ka,这三个都可以视为同音。后来k音轻化了,演变成了h。根据她的这个说法,也可以支持华、胡、火同源。真所谓殊路同归。
( 二)“华hua ”与“夏sa ”
?末次冰期(距今1.3万年)后,古胡人在华尼人兼并、融合和驱逐下,逐渐地从中国南部、东部迁移到了北方的草原上,成为了雄霸草原的胡人族群。古安人大部分迁出中国进入到欧亚大草原,成为西方人的一个主要祖源。
1 、古夏人的标志——人面鱼纹图
对于“夏”,我已经说得很多了,因为我发现了图文“夏”。什么是图文“夏”呢?图文“夏”就是距今6800年到6300年存在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中的“人面鱼文图”。对于“人面鱼文图”与“夏”的演变,我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古夏人分成三支:东夏(华夏hasa)、西夏(戎夏rongsa)和大夏(尼夏nisa)。大夏人在距今9000年前就有西迁的,大批西迁是在距今7800年前后。所以大夏人是西亚、中亚以及环地中海人口的主要祖族。
下图就是图文“夏”:
2 、古华人标志——华hua (太阳图腾)
? 对于什么是“华”,我也讲了很多。我认为“华”起源自“火”,在两湖地区升华为“太阳”。对于“华”的古音,我认为在“华”为“火”的时候,读音是“ha”,在“华”升华为“太阳”的时候,“华”的读音为“hua”。华hua的形成,既有古华人与古胡人在崇拜上的融合,也有两者在语言上的融合。
很多人都认为“华”是“花”,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华”在造字的时候的确像花一样。但这只是用树华来表达“华”,并不是“华”的起源。“华”的起源是“火树”。“华”的升华是“太阳”。只是我一直没有找到以太阳作为图腾时期的“华”。
3 、古夏人、古华人同源——源头是泛滇黔地区的华尼(哈尼)人
末次冰期结束,泛滇黔地区的古华(ha)人分两支向外迁移。一直沿着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西缘向北迁移到渭水上游(甘肃的秦安大地湾是中心区域),这一支发展出了“夏”的文明烙印,就是“人面鱼文图”,根据他们的文化特征,我把这一支称作“华尼—夏”,这一支就是古夏人。这个时候的“夏”的读音是“SA”。一支向东进入到湖南,与湖南地区的古胡人发生融合,这个时候的变化就是华(ha)演变成了华(hua),华(ha)是火崇拜,华(hua)是太阳崇拜。古华(ha)人与古胡人融合还形成了一个姓的崇拜——尸崇拜。什么是“尸”呢?在祭祖中由一个人扮作祖先在祭祀位上接受祭祀,这个扮作祖先的人就是“尸”,“尸”后来演变成了“夷”。这个演变过程我也讲过了。根据他们的崇拜,我把这一群人称作“华尼—尸(夷)”人。在距今8000年到距今6000年是一个洪水泛滥期,华尼尸(夷)人退回了武陵山。一部分华尼尸(夷)人在武陵山南部建立了高庙,一部分在华尼尸(夷)人向武陵山北部发展,在鄂西山区和江汉平原的边缘地带发展出了城背溪文化,他们也分成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继续向北进入鄂西北和豫西,这一支最后发展成为神农氏族群。一部分在洪水消退后进入江汉平原,沿着城背溪、大溪、屈家岭文化的脉络在走,最后在城头山建立了都城。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由于北部降温,在中原形成的神农族群回到江汉,引起江汉地区的一部分华尼尸(夷)人向东迁徙到江淮地区,江淮地区的凌家滩文化(距今5600年到5300年)就出现了。
对于华尼尸(夷)的历史称谓,应该是古华人。古华人一直就有一个东迁的过程,在古夏人与古华人联合体在夏启时期解体后,华与夏就一直处于东西对立的局面。古华人有“尸”崇拜,也把孝子成为“夷”。
古华人在西周时期才被称为夷人(古夷人),西周时期的“夷”也逐渐变成为一个贬义词。
二、“日”与“华”的概念
1 、“日”的象形和文字
其实“日”的概念,在彭头山文化和贾湖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看下图:
上图的彭头山符号中,7都可以看做是象形的“日”字。而8则很明显是“月”。5、6可以看做是日晕圈,即太阳纹。上图大塘陶器上,有两个凤鸟头,两个凤鸟头前分别有一个太阳纹。这个大塘时期的太阳纹就有“日华”的意思了,中间的圆圈代表“日”,圆圈外的放射性就代表日发射出的光。太阳光的特征就是放射性,以太阳为中心,光芒全方位外射。人要画出外射的太阳光线,可以用圈表示光线,但圈与圈之间的距离应该是等距离的,如上图5和6所示。也可以用线表示光,但是线是以太阳为中心散状射出,而且光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表现太阳光芒,等分十分重要。非等分的图案则不是太阳。
从大唐文化一期陶器上的鸟与太阳的组合图看,早期的鸟和太阳的构图可能就是鸟头朝向太阳纹,到高庙太阳纹才演变成了八向等分八角星。
“日”的古音读ni,古音没有r音,r音都归于n。所以我说彭头山时期“ni”(尼)是存在的,我把16字符“X”解释成“尼”,“尼”的原始意义就是“男女交合”的示意图,“尼”神圣之后(演变成先祖崇拜,先祖崇拜实际就是对生命之源的追溯),由“X”也就引发出来“交”字。
上图是贾湖契刻符号。这四个字从上到下,意思就是“目举望日”。这个“日”字就是很形象的文字了。在贾湖,同样有太阳纹。
河南贾湖文化,有典型的“日”字,在彭头山也有“日”字。从“日”看,彭头山要早,因为彭头山的“日”是象形,而贾湖的“日”是文字。两者的共性一是水稻,二是贾湖发现的龟,是洞庭湖龟。贾湖人来自洞庭湖,与彭头山是同种文化。
在贾湖晚期的底层上往往叠压着仰韶文化,但是两者有根本性的区别。贾湖文化不是仰韶文化的来源,而是从西边而来的仰韶文化生活于贾湖地区,这个时候家贾文化已经消失了。
?与同期的中原文化比较(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与裴李岗文化也有根本性的区别,所以贾湖人是外来人口的特征很明显。
贾湖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却有很深的联系,贾湖文化在进入皖中遇北辛文化形成大汶口文化早期。
兴隆洼文化与贾湖文化也有联系,红山文化的龟文化来源于贾湖。
向西去的贾湖文化,就是下王岗,但很快就被仰韶文化隐没了。仰韶文化是在中原早期文化(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消失或失去发展劲头的时候发展到中原的。发展到中原的仰韶文化就是古夏人的东进支——华胥的后代女娲伏羲族群。
?2 、“日”与“华”的区别和联系
既然既有象形的“日”、也有文字“日”,还有发光的“日纹”存在,说明“日”在远古是一个多概念的存在,这就要有一个基本判断。
“日”与“华”的联系当然是天空中那个圆圆发光的物体——太阳。“日”与“华hua”的区别是什么呢?“日”是“太阳本体”,“华hua”是“日之光芒”。
三、八角星与太阳图腾的关系
? (一)远古的八角星
湖南地区的“华hua”(太阳崇拜)的标志物在哪里?我也看过关于八角星从高庙向江淮地区和山东地区的传播图,但是对于这个传播图,我在《伏羲在高庙吗?》一文中质疑过。因为大汶口的八角星、凌家滩的八角星构图相对简短,起源地的高庙却很复杂。
1 、高庙组合八角形图
如下面的两个八角星图,就是高庙八角星组合图案。这两个图案的构图要表达的内涵是不同的,但是有共性。
从以上的高庙两个组合八角星,也可以看到单独存在的八角星在其中。如果把高庙组合八角星图案分离开来,可以看到分离出来的八角星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
但是凌家滩的八角星、大汶口的八角星、红山的八角星,却没有高庙的复杂,反倒是简明扼要。对江汉地区的古华人一部会东迁到江淮的原因我探讨过,所以相信八角星作为文化符号会传递到江淮地区,但向北到山东和东北红山,则说服不了自己。
2 、凌家滩组合八角形星
凌家滩有两种八角星图案,都刻在玉器上。
鹰的形体。双翅为猪的造型。头部是鹰嘴和蜗牛的组合。背部图案是大外圆内八角加内小圆组成。尽管是内圆外八角星,但是凌家滩的八角星对准的是四个方向,每两个角是同向的。
凌家滩玉龟上的图案就很复杂,内圆中是一个方心四向两角同向的八角星。外圆和内圆之间是八向八等分的8个箭头外圆之外又是四向四等分的4个箭头。这些箭头可以看做是“圭”。
如果简略地看,凌家滩有两个构图的八角星,一个是内圆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一个是内方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3 、大汶口八角星
? 大汶口八角星由外八角加内方块组成,是一个简单的八角星图案。大汶口八角星中心是四方形而不是圆形,显得很另类。大汶口八角星是内方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大汶口和凌家滩在文化上应该有联系。凌家滩玉龟上的八角星图与大汶口八角星是同性质的。凌家滩玉鹰背上的八角星图,内是圆的,但外边的星与大汶口的星是同性质的。所以凌家滩可能是大汶口和高庙两大文化的融合文化。
谈成熟的八卦文化,凌家滩才是。凌家滩玉龟上的八角星图,就是原始的八卦。凌家滩的玉龟和玉版是叠压在一起同时发现的,玉版夹放在玉龟的龟甲里面,这就是现实版的大龟献图。
凌家滩玉版正面为长方形,反面略内凹,两短边各对钻5个圆孔,一长边对钻9个圆孔,另一长边在两端对钻2个圆孔。玉版中部雕刻有一个内圆,内圆内雕刻着方心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图;内圆外雕一个大圆形,两圆被圭形纹八等分;在大圆外沿,对着长方形玉版的四角各雕刻一圭形纹,呈四等分。
专家的解释是:这块玉版上雕刻的纹饰,反映了5000年前凌家滩先民的原始哲学思想,即圆中心的八角星纹应代表太阳;小圆圈外、大圆圈之内的八个圭形纹饰应是表示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方;大圆圈外四角的四个圭形纹饰应是表示四维。四维和八方,可能就是《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的所谓“四维已定,八卦相望”。按照凌家滩遗址的年代推测,玉版应该是“三皇”时代的原始八卦图。
我的理解稍微不同,这是一个原始八卦不错,但是这里没有太阳崇拜的内涵。内圆中的方心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纹,不是代表太阳,因为太阳光是均等向外发射,不会只有四个方向。至于是什么,再讨论吧!
4 、红山文化八角星玉器
红山文化八角星玉器。内小圆加外等分八角组成。红山文化的玉器八角星与高庙在构图上有一致性。
(二)八角星的类型:“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和“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比较以上的八角星构图,可以把远古的八角星分成两类,一类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一类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根据太阳光均匀发射原理和八角星在远古的神圣地位,如果说八角星代表太阳崇拜的话,那么能够作为太阳崇拜图腾的八角星应该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不是太阳图腾。
(三)太阳图腾“华”
这样推理,古华人的“华hua”标志应该是“外八角+内小圆”的构图。“外八角”代表“太阳光芒”,“内小圆”就是“太阳本体”,太阳本体就是“日”。所以太阳图腾就是“日”与“光芒”组成的图腾。如下图所示。
四、高庙文化中的“华hua ”标志(太阳图腾)
在彭头山文化和贾湖文化时期,我们可以找到象形的“日”和文字“日”,也可以找到“太阳纹”,说明在那个时期古人们就已经在对“日”有了崇拜的意识。但是好没有形成统一的“华”标志(太阳图腾)。这个判断从太阳纹的杂乱和日的不统一可以判断出来。寻找统一的“华”标志,还是要回到高庙,因为最早的八角星发现于高庙,距今7000多年。
(一)? 从高庙的两个组合八角星图案中都可以解析出“华”标志
? 1 、从高庙组合八角形图案之一中解构出“华”
这个图案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天圆地方日照八荒”。这个图案也可以制作成一个罗盘,专门用来以太阳定八方。所以以上的图案实际就是方位图,也就是后世的“指南针”。这个图就是距今7000年前的“指南针”。
把上图进行解构,可以分成三个构图元素,即大圆代表天,内部的不规则四边形代表地,中间的就是八角八等分之八角星,实际就是“华”。
2 、从高庙组合八角星图案中解构出“华”
这个图就有历法学和哲学意义上的韵味了。一是“四分”。四分也就是“四时”的定位。四时就是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的四个时间点;二是“阴阳五行”。在历法上,五行就是对一年中太阳的运行分成五段,也就是五个季节吧。三是“地分八方”。四是“日行八节”。一年中的八个节气。这个“日行八节”也是“华”。
那么这个图就是日历图,体现了最早的日历制作的原始思想。一年是五季十个月,所以这个图是“十月历”。一年360天。一年五季,每季是72天。2个月是一季,一月是36天。
这里说一句,传说中“伏羲是被华胥怀了12年,当时是12年为一纪”。所以这个历法与传说中的伏羲无关。对于伏羲的“12年为一纪”是个什么意思,我在《伏羲黄帝孕育之谜和伏羲黄帝时期的历法》一文中进行了探讨,这里不再重述。所以我说伏羲不在高庙。
(二)在高庙也可以找到单独存在的“华”标志
这个就是高庙“华”标志。这个图截取自下图。
(三)在高庙的“双风朝阳”图案中也有红色的八角星图案(华标志)
高庙双凤朝阳图的截图。鸟头内的红色八角加小圆图案就是华标志。这个图截取自下图。
五、“四分两角同向”八角星是最早的城市建造图纸
? (一)“四分两角同向”八角星的归类
?“四分两角同向”八角星,尽管有八角,但八角不是指八个方向,而是每两个角是同一个方向,实际上八角指向的是四个方向。大汶口八角星、凌家滩八角星是代表。
“四分两角同向”八角星主要分布在海岱、江淮、环太湖北部。距今5800年到5000年。最早出现在大溪文化早期的汤家岗(距今6000年前),然后是黄河下游海岱地区到环太湖北部地区(距今6000年到5000年)。西部地区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数量少。
(二)“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最早出自汤家岗文化
汤家岗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2001年《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著名考古学家郭伟民《洞庭湖区汤家岗文化与大溪文化特征新认识》一文,认为汤家岗文化有着特定的地域、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并有着特定的器物,这些器物的形态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的考古学文化,肯定了汤家岗文化作为一种典型考古学文化类型的独特地位。同时,考古学界认定属于汤家岗文化的有:安乡安障乡划城岗遗址下层、澧县丁家岗遗址早期地层、澧县城头山遗址早期地层、华容刘卜台遗址第一期。
在汤家岗出土了最早“四角两角同向”八角星。如上图所示。这个八角星是什么东西呢?
(三)汤家岗的特色就是城市建设,汤家岗“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是最早的城市建设图纸
汤家岗的特色很多,我看重的是汤家岗的城市建设。
湖南境内,彭头山遗址(十八档)发现了古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开始对自己居住的地方周围挖壕沟,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排水防洪,考古学称这样的壕沟为“环壕”。在城头山遗址,古人类已经发展出了城墙搭配壕沟的“城壕”式的防卫措施。考古学界认为在彭头山“环壕”到城头山“城壕”这2000年的演变过程中肯定有一种过渡形态,这种形态究竟是什么?在汤家岗遗址的第三次考古发掘,终于发现了“环壕土围”,填补了彭头山到城头山城市建设中缺失的中间环节。站在这个角度去理解,我认为汤家岗发现的“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是汤家岗城市建设的图纸,以后随着汤家岗文化向东传播,形成了东部地区的“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文化基因。
如下图所示:
汤家岗城池建设模拟图。壕沟和堆土围子是不规则圆形,城市是方形,两条十字交叉的中轴线。
六、八角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汉族继承的是高庙文化,西南少数民族继承的是汤家岗文化
1 、汉族继承的是八向八等分型八角星文化
? 高庙文化,对汉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八”这个数字在汉族的历史、文化、哲学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从根本上说,高庙文化是汉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汉代的日光镜就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型构图。汉族建设的八角亭也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型构图,还有红军的八角帽也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型构图。
2 、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继承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继承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如下图所示:
壮族背带八角纹,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瑶族服饰八角星,也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从以上图案可以知道,壮族与瑶族,与高庙文化没有关系,而与汤家岗文化一脉相承。而且城头山原居民同样是来自汤家岗文化,这里面也许就包含有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真正的起源。从源头上讲,高庙文化属于上古汉族文化,而汤家岗文化才是现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上古文化。
黄饮冰2017年5月16日星期二晚于孝感。1017年5月17日星期三修改。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本土起源说》、《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后朝》等 ? 。
华这个字用韩语怎么说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华氏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 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本书考证,直到战国中期,今华山之地仍称作“阴晋”,属于魏国之地,还没有被称做“华山”。到战国晚期的周显王姬扁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国以阴晋之地为交换条件,送给秦国以求和,秦惠文王赵驷改其名为“华阴”,其境内之山始称“华山”。因此,清朝陈廷炜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说法“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肯定是“为名以撰”,实不可取! 不过,在夏桀执政时期,有四个贴身佞臣:“河济、泰华、伊阙、羊肠,修政不仁。” 姒泰华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第二个渊源: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地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还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诸多史书记载:“宋戴公姬撝之子正考父食采于华地,其孙督之后因氏。”其实,在宋戴公的孙子中,除了华督,还有华元、华定、华亥,皆为宋国大夫。显然这一支华氏是因地得氏,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 不过,现在也有对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氏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华氏“源于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 宋国是由周武王姬发封给微子启(商纣王庶兄)以奉汤祀的。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华督、华元、华定、华亥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史称华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称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毋。” 郑世子华,就是郑文公姬捷的二儿子姬华,在周惠王姬阆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农历1月,他代表郑国,同周王使者、齐桓公姜小白、宋桓公子御、卫文公姬毁、许男爵、曹昭公姬班、陈世子妫款等诸侯国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这次会盟,确定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诸侯国会议。 在姬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是为新郑华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赵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子华,即秦惠文王赵驷的儿子之一,名赵华。赵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 周显王姬扁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文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 很快,赵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 之后,赵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文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赵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 秦惠文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 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宣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 魏宣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文王拜为太宰(丞相)。 在赵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谟锡哷氏,亦称木华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sire Hala。蒙古族、满族谟锡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严氏等。 ⑵.蒙古族扎拉尔氏,亦称扎喇亦尔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赤儿部,是元朝著名太师木华黎之后裔,以部为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察哈尔(今黑龙江、俄罗斯勃力)。后有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 Hala,为达斡尔族著姓之一。所冠汉姓为赵氏、严氏、季氏等。 ⑶.蒙古族华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华氏。 第六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⑴据文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镇江回回》等记载:回族华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华(达不华)。蒙古汗国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穆巴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定居于台州(今浙江临海_,后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试中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在元文宗时期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泰不华(达不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为达氏、华氏、泰氏者。今江苏六合、镇江等地的回族达氏、华氏、泰氏,皆为其后代。 ⑵另据史籍《云南左卫选薄》记载: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为云南左卫副千户。亦速之子还叫亦速,到其孙速来蛮时,以汉字速为姓氏,称速氏。之后从二世速俊、三世孙速晟、四世孙速霖、五世孙速泰到第六世孙速华时,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为官。在速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阿赉氏:AlaiHala,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桦皮”,世居翁郭罗城(今黑龙江阿城金国上京故城),后多冠汉姓为华氏、阿氏等。 ⑵.满族瑚锡哈哩氏,Husihari Hala,亦称祜什哈礼、瑚克沙哈里,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依兰(今黑龙江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赫哲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严氏、关氏、胡氏、扈氏等。 第八个渊源: 源于锡伯族,出自清朝时期锡伯族华西哈里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文献《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中记载,锡伯族华西哈里氏,亦称瑚锡哈里氏,后有黑龙江女真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龙江宁安)。 锡伯族、满族华西哈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 繁衍播迁 古宋国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讲华姓源起于此应无疑义。自华督得姓而起,华姓在宋国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春秋时期见诸史册之华姓近二十人,《左传·正义》曰:“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这一支乃华督之嫡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多华姓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姓发展之高峰期。前五二二年,华姓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秋时华姓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前二八六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姓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汉初,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姓重新增光添彩。两汉时,华姓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姓大族。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姓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姓相融合,后来昌盛为华姓武陵郡望。三国两晋时期,华姓发展达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可谓光照史册。永嘉之乱中,华姓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历南北朝至隋唐,华姓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华姓入迁福建。宋元两代,华姓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明初,山西华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历明清两代,华姓广布于台湾以及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如今,华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上海、吉林、江苏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华姓约占全国汉族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中文:华
韩文:?
韩语简介:
韩国语(,Korean),韩国语为韩国的官方语言,而在朝鲜称为朝鲜语,二者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
韩文起源:《训民正音》(即朝鲜文)创建于1443年(世宗25年)12月,在全国广泛发布是1446年(世宗28年),在标记韩语方面有着独创性和科学性。字母和音素上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如字母“?”表示舌头接触口腔上壁。字母“?"和字母”?“都是舌音,但发音更强,所以在”?“上面加画构成字母“?"。其他字母‘? .?’, ‘? .? .?’, ‘? .?’, ‘? .? .?’ 也是根据这样的语音原理创制。虽然韩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但是在朝鲜的统治阶层两班中仍然偏好使用汉字。训民正音的表音字母系统一直到20世纪才开始大量使用。
关于“华夏本土起源说19: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夜蕊]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zhishi/202507-646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夜蕊”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华夏本土起源说19: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华夏本土起源说19: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寻找了一些...
文章不错《华夏本土起源说19: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