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_恒
岳_恒,物理学家、教育家。毕生从事络合物光学研究和物理学教学工作。在旋光学应用于物理化学的研究中,发展了P.觉布的连续变化法,研究了酒石酸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度,创出络合物光学研究的新途径;50年代继续这一工作,拓宽了络合物光学研究的领域。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为西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文名:岳_恒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省长安县
出生日期:1902年11月20日
逝世日期:1961年5月24日
职业:物理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铜与酒石酸组成的络合物的光学研究
简介
岳_恒,又名陋吾、鲁吾,1902年11月29日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岳少农,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岳_恒从小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学习,喜爱语文、算术、理化等课程。1918年,他就学于西安第三中学,学习成绩优异,尤以算术、理化、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成绩最佳,连续八个学期均为全校第一名。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受李子洲、魏野畴等进步同学的影响,参加了陕西旅京学生组织的政治性团体——共进社,接受了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各项进步学生活动。1926年,共进社被奉派军阀摧残解散,他也因此遭到缉捕,后躲入天津日租界才幸免遇难。当时他深感政治黑暗,思想苦闷。由于他父亲的劝诫,他放弃了政治活动,相信科学救国,走上了研究学术的道路,在北京大学继续学习。1928年,在北京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受物理系主任李书华教授的影响,决定毕业后去法国留学。1928年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2年获得硕士学位。以后又在巴黎大学物理研究所工作4年,准备博士论文,1936年获得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
1936年岳_恒回国后,先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任中法大学教授。1937年日军入侵华北,他坚决不为日伪政权服务,辞职返回陕西。1937年10月到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7月又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1941年8月担任西北大学物理系主任,1947年10月任西北大学教务长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在这段时间,岳_恒为保护和发展西北大学做出了贡献。1948年,物价飞涨,学生的“公费”维持不了生活。为此,岳_恒受校长委派,与南京政府教育部进行交涉,经过据理力争,迫使政府提高学生伙食标准,从而安定了学生情绪,稳定了学校秩序。1948年底,在西北大学校园内展开了一场迁校和反迁校的斗争。以胡宗南为首的西安绥靖公署和西北大学的某些人主张把学校迁往四川,煽动一些师生闹事;而以中国***地下党为核心的进步势力,坚决反对迁校。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岳_恒和校长杨钟键采取应付措施,与前来监督迁校的胡宗南及其代表进行了周旋,抵制了迁校命令,保护了西北大学的财产,使西北大学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岳_恒继续在西北大学任教,先后担任物理系主任、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代主任委员、副校长等职务,为西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毕生精力。同时,他还先后担任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1950年起,他被推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西安分会主席、中国物理学会西安分会理事长等职务。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后,他被选为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物理学会理事长。1961年5月24日病逝于西安。
铬合物的光学研究
岳_恒在法国9年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进行旋光学在物理化学上的应用研究,用旋光学方法研究酒石酸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度。
1926年,P.觉布首先提出连续变化法,并将该方法用于对硫酸镉和碘化钾组成的络合物的研究,所选择的物理性质是吸光系数。同年,E.达莫瓦(Darmois)把连续变化法应用到硼酸和酒石酸组成的络合物的研究上,所选择的络合物的物理性质是旋光度。在当时,金属络合物已引起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关注。但是,由于一些金属络合物不易获得,因此使金属络合物的研究显得非常困难。人们只知道为数很少的固态络合物,而对其结构几乎一无所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1932年起,岳_恒在E.达莫瓦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有关酒石酸与金属离子组成的金属络合物的研究。在研究工作中,岳_恒发展了P.觉布提出的连续变化法,并把它广泛地应用到酒石酸及其衍生化合物和硼、钨、铜、铝、钍、锑等金属元素组成络合物的研究。测量这些络合物在溶液中的旋光度的变化,从而研究这些络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度,及其对酒石酸和酒石酸盐的旋光性能的影响。还研究了酒石酸某些衍生物的晶体结构。在研究工作中,他发现了氢氟酸浸蚀玻璃的旋光研究法,以及碱性溶液浸蚀铝及其合金的旋光研究法。这两项发明的特点是不需要进行重量分析,从观测旋光度的变化,就可以快速测出玻璃对氢氟酸的抗蚀力和碱性溶液对铝及其合金的浸蚀程度。这种旋光研究法比较简便、实用,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测量方法。
在9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先后写成10余篇论文。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地反映在他的博士论文《关于几种酒石酸络合物的组成及其在物理化学应用上的实验研究》中,这篇论文发表在法国《物理化学学报》1936年第33期上。他在当时做出的上述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他是把旋光学方法应用于金属络合物研究的最早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创造的研究方法后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络合物分子结构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因此,他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创出了把旋光学方法应用于络合物光学研究的新途径。
1936年,岳_恒回国时,原拟继续进行旋光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而无法实现。1956年,中共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他决定“重操旧业”,恢复中断了多年的络合物光学研究工作,在学术上做出新贡献。他把物理、化学两系的部分教师组织起来,互相协作,并亲自指导研究生,集中大家的智慧,开展研究工作。他坚持科学研究选题要为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要解决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应用连续变化法原理,研究了氧化钨和酒石酸组成的胶体络合物、酒石酸及其盐类和氯化铁形成的络合物、铜、镍、钻和酒石酸组成的络合物的光学性质。不仅测量了旋光度的变化,还测量了光密度、吸光度和折光度,做了圆双色效应(Cotton效应)的研究;确定了这些络合物的组分比和存在的条件;用旋光学方法得到了胶体络合物中几种酸强度的比较,证明了旋光学方法比常用的静力学方法简易、方便;还用旋光学方法探明铁和酒石酸组成的络离子具有两个羧基。从1955—1961年,他们先后写出了8篇论文,发表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国物理学会1963年论文摘要(光学与光谱学)》等刊物上。他在这个时期的学术成就是拓宽了络合物光学研究的领域,开拓出一条有特色的、系统的络合物光学研究的途径。
1959年物理化学家徐光宪教授发表文章总结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工作时,对岳_恒的研究工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对络合物的研究比较系统。无疑,岳_恒的研究工作为国内同行研究金属络合物奠定了基础。
培养人才
从法国回国后,岳_恒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物理学教学工作。西北大学是在抗日战争烽火中重建的,物理系的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又缺少现成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岳_恒首先重视教材建设,利用自己擅长英语、法语的特点,参阅多种国外教科书,编写了《理论力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十多种讲义,解决了师生在教和学方面缺少教材的困难。物理系凡是没有人能讲授的课程,几乎都由他讲授,他先后讲授过14门课程。他认为,学生应学好基础理论课,为以后继续深入学习或是搞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他在讲课中,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有时还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讲课内容,掌握好基本概念和原理。他还要求学生重视物理实验课,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在讲课中,他还注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即使像原子物理和波动力学这样较为深奥的课程,经过他的生动讲述,学生感到浅显易懂。当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所用的方法感到不可理解时,提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假设?为什么能够用假设推出的结果来证明假设的正确性?他回答说:假设有一间黑房子,我们既看不见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但是,房子有一个小窗口,我们可以向里面扔进一些石子。如果里面放有各种乐器,我们就会从鼓的回声断定某个方位有一面鼓,从有锣的回声断定某个方位有一面锣。如此类推,就可以推断出这间看不见的黑房子里到底有哪些东西。这个比喻至今仍在当时学生的脑海中回荡。他还把科学方法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岳_恒素以勤奋、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品德著称。他对教学工作一贯认真负责,不管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再多、再忙,他都坚持认真备课,从不迟到早退。讲课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很深。他严于律己,又对学生从严要求。他既关心学生的业务学习,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他以广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育和熏陶了几代人。
建设发展西北大学
岳_恒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教育规律,为西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使专业设置
岳_恒认为,大学的专业设置应依照国家建设对各种人才需要的缓急和各校所在地区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以求满足国家需要。同时,根据各校发展方向与地区特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适当分工。在1952—1953年的院系调整工作中,高等教育部拟将西北大学的文、史、财经、地理等系并入兰州大学。岳_恒与学校其他负责人研究了这一问题,向高等教育部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根据综合大学的地位和作用,西北大学应保持文、史、财经等系科和专业;根据西北方面水土保持与根治黄河的任务,以及西安市居黄土高原的中心和黄河上、下游的中心,地理系有存在的必要。高等教育部最后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从而保持了西北大学系科专业设置的完整性,为西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大学向前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他又对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省的情况作了具体分析,对西北大学的专业设置做出了全面的规划和安排,除稳定大多数系的原有专业外,在生物系设置了植物学专业,地理系设置了自然地理专业,地质系设置了石油地质专业,使西北大学的专业设置更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提出明确的培养要求
40年代,岳_恒在西北大学工作时就主张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课,而且更要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树立爱国、报国、救国的思想。50年代,他根据党的方针和政策,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出数量足够的、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热心为人民服务、并能熟练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优秀科学工作者。在综合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要培养出能独立思考,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合格人才。他认为,学习物理学的学生必须“头脑清醒,意志坚强,并且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他提出的这些培养要求,在各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工作中得到了落实,使西北大学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他就撰文指出:“对于各种科学,应一体重视,照顾国家社会的需要,习工多于习理,诚为应加鼓励与赞助者,但不能轻视理论科学,理论科学不发展,应用科学根本不能发展。我们不反对多数的青年研究自然科学,必须提倡同样多数的青年研究社会科学;赞助大多数对自然科学有兴趣的青年,研究应用科学,但必须保留一部分意志坚定脑筋清楚的青年,学习理论科学。为国家前途百年计,非如此不可。”这是他对国家建设事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辩证关系的正确见解,对后人具有借鉴意义。
重视师资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西北大学在前进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师资缺乏。岳_恒和学校其他负责人都利用他们的身份和影响,聘请著名教授和学者来校任教或讲学。在物理系,他曾聘请田渠教授来校任教,聘请虞宏正、潘承浩等来校讲学。1953年前后,他更感到学校师资缺乏和业务水平低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新教学计划的要求,因此,师资培养是学校今后教学工作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作长期打算。他要求各系“要在全校范围内,照顾到三五年内发展的远景加以通盘的筹划,制定各系的师资培养计划”。他提出师资培养与提高必须依靠自力更生、校内培养为主的方针和校内外两条培养途径相结合的办法。在校内,他提倡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讲师、助教钻研业务课;在校外,他主张选派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外出进修。他在师资培养工作上的这些意见和措施,在西北大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时培养的许多教师,后来都成为各系发展的骨干力量。
自力更生
西北大学在前进中遇到的另一主要困难是缺乏实验仪器和设备,影响实验课的开设。对于这个问题,除了力争国家拨款、设法购置外,岳_恒还积极支持和主张学校办工厂,自己生产和维修仪器设备,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理系的普通物理实验,每个实验课题只有一套仪器,根本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在他的支持下,由龙际云教授负责办起了小型机械厂,聘请了三四位工人,加工制作实验仪器,使普通物理实验每个课题的仪器由一套增加到五套,满足了教学需要。这种自力更生制作实验仪器的事迹,在1954年曾受到高等教育部的表彰。
开展科学研究
岳_恒认为高等学校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他强调,在高等学校中要提高教学质量,离开科学研究是无路可走的。在高等学校中,教师首先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这两项任务是相互配合的,不是相互矛盾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矛盾的情况只是暂时和局部的,问题在于对教师的力量要做适当的安排。他针对当时教师队伍的构成,提出了各类教师参加科学研究的具体安排意见,并和教务处的同志一起,对全校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周密的规划。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在繁忙的行政和社会工作中挤出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促进了西北大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为提高西北大学的学术水平做出了贡献。
岳_恒青年时期即追求进步,热爱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拥护中国***的领导,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对党的文化政策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他曾撰文指出:“民族文化的形式是应当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要根据我国目前及以后的需要,取其适用之精华,摈斥其不适用之糟粕。对于自然科学我们要大部分吸收,对于社会科学必须根据我国国情与社会现实情况加以选择、修改,全盘西化绝对不可,同时要推崇本国文学。”1959年12月,他加入了中国***。
岳_恒一生辛勤工作,常常废寝忘食,连节假日也很少休息,以致积劳成疾。1961年2月医生曾诊断出他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病,但他仍抱病坚持工作。同年5月24日,他在西北大学校务工作扩大会议上发言时,突然脑溢血猝发,经全力抢救无效而逝世。对于他的逝世,周培源教授在唁电中写道:“这是教育界和物理学界的极大损失。解放12年来,_恒同志忠心耿耿地为人民教育与物理学事业努力工作,做出显著成绩。他为知识分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人物简历
1902年11月29日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
1922—1928年在北京大学理预科和物理系学习,毕业。
1928—193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2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
1936—1937年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任中法大学教授。
1937—1939年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
1939—1949年任西北大学教授,1941年起兼任物理系主任,1947年起兼任教务长。
1949—1961年任西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教务长。1949—1950年任校务委员会代主任委员。1957—1961年任副校长。
1961年5月24日病逝于西安。
主要论著
1岳_恒.融化的Na2SO4?10H2O及CaCl2?6H2O中之冰点分子量测定法.西北学术,1943(2):54.
2岳_恒.酒石酸甲脂之旋光性研究.西北学术,1943(2):55.
3岳_恒.Biot-Gerner型复杂化合物之旋光的研究.西北学术,1943(2):55—56.
4岳_恒.酒石酸一氧化钨组成胶体在强酸影响下的转变;几种酸强度的比较.西北大学学报,1957,1(1):157—159.
5岳_恒,杨葆塘.铜与酒石酸组成的络合物的光学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957,1(1):160—170.
6岳_恒,李轼,刘源发.酒石酸和铁盐的络合物旋光法和电位滴定法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957,1(1):171—180.
7岳_恒,杨葆塘.二价镍和酒石酸类组成络合物的光学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957,1(2):77—84.
8岳_恒.连续变化法——研究溶液中络合物的组成和稳度的一种方法.科学与技术,1957(3):1—6.
9岳_恒,同增发.钻和酒石酸组成络合物的光学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958,1(3):31—34.
10岳_恒,王诺.铜与酒石酸酰胺组成络合物的光学研究.中国物理学会1963年论文摘要(光学与光谱学):102—103.
11岳_恒,杨葆塘,王诺,许世珠.二价镍与酒石酸及酒石酸酰胺酸组成络合物的光学研究.中国物理学会1963年论文摘要(光学与光谱学):103.
请问这朵云能持续多长时间不消散呢?
河北洁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2010-11-19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涉县龙井大街168号。
河北洁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30426564882408F,企业法人李书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河北洁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锂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锂电池生产设备的购销;太阳能、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磷酸铁钒锂的研发、销售;铜箔、铝箔的购销;货物进出口贸易(法律法规禁止的除外,法律法规限制的项目取得许可证后方可经营)。在河北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000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1000-5000万和5000万以上规模的企业中,共14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
河北洁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河北洁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中央博物院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左起:李济,李书华,翁文灏,傅斯年,张道藩,蔡元培(理事长),王世杰,胡适,朱家骅,黎照寰。资料
《朵云封事》,李在中著,北京出版社2 0 18年9月版,98 .00元。
扫描二维码,使用“南都书单”小程序,查看“南都2018年度十大好书”书单,浏览更多好书。
我下定决心要写中博的这一段历史,是抱持着“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的“入水濡羽,飞而洒之”的心情,做我能做的事。—李在中
个人简介
李在中,中国艺术史专家李霖灿之子,长期研究“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历史,并兼及抗战时期边疆文史研究,多年来致力于文化交流活动。
在历史上,理想的消弥、抱负的陨落,总是令人惆怅扼腕。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李济、傅斯年等知识分子计划创建的“中央博物院”,历经战乱、蛰居、还都、迁台,筹备三十余年却终究“夭折”。这段故事,被著名美术史学家李霖灿先生之子李在中从散乱的文献和前辈学人邈邈的记忆里打捞起来,著成《朵云封事》一书,作为对一个时代、一群人和一种理想的纪念与追怀。
书中的三十篇文章,是李在中十多年间陆续写成。有的关乎人,如《经师与业师—从李霖灿先生日记中的董作宾先生言行来谈》或者《绿雪斋主李晨岚》,有的关乎事,如《内战与逃难》《奉科学研究为圭臬,开创新学术的新天地!—记“中央博物院”在李庄的灿烂岁月》。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往事抽丝剥茧,李在中自言并无体系,“倒是像此地秋天五彩缤纷的落叶,有红的,有黄的,有棕色的,有绿色的,这边一丛,那边一串的,林林总总,各种颜色都有,虽然丰富却也杂驳。”
在书的开端,收入李霖灿先生写于1965年的长文《“中央博物院”的悲剧—记博物院事业中一项理想的真精神》。李霖灿作为在中博从事研究工作二十五年的一分子,“长词当哭”,记录了自他奉李济、董作宾先生之邀加入中博,直至目睹筹备处合并于新成立的台北故宫的原委楚辛。
其中最动人处,是他一开始就感受到的作为学研机构亲切宽松的学术氛围:“这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往通信的口气异常和蔼亲切,指示得十分清楚详明,做法权柄却一点不加限制,语气正如师友家人在商量问讯,没有时下"官样文章"碍难照准等疾言厉色,初出茅庐的我,第一次接触到学术机关的空气温馨,这一点温馨,影响到我后来终身从事研究工作的决定。”
对李霖灿那一代人,“中央博物院”象征着“一个书生救国的伟大蓝图”。这个蓝图如此绚丽迷人,以致抗战最艰困的环境下,中博人依然在学研上奋发精进,他们像一个围炉夜话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合作无间又嗜书如命,独善其身的同时还要兼善天下,由此产生出累累硕果,在文物研究、考古和社会教育领域至今拥有分量。
据李在中介绍,“朵云”的典故来自唐朝能臣韦陟,他在信函最后的花式署名写得像几朵云彩,煞是可爱,后来“朵云”就成了信纸的雅称。“封事”原为古代的密函,后世引申为信封。李在中说,“朵云”就是他几十年来辗转各地,所经历、所捕捉的一个个关于中博人的鲜活生动的故事。不管云聚云散,潮来潮往,那云彩的印象在他的心头永不消散。
本文来自作者[兴翰小公主]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zhishi/202508-1725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兴翰小公主”
本文概览:岳_恒岳_恒,物理学家、教育家。毕生从事络合物光学研究和物理学教学工作。在旋光学应用于物理化学的研究中,发展了P.觉布的连续变化法,研究了酒石酸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度,创...
文章不错《岳_恒做什么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