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清曾国藩

夜幕降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正在房间里背诵《岳阳楼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到了深夜,这个孩子还在一遍遍地读着。突然,房梁上跳下来一个人。他瞪着眼对这个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我听都听会了。说完,他自顾自地把文章背了一遍,然后转身而去。

原来,这是个梁上君子,本想等深夜无人的时候下来偷东西。没想到这个孩子一篇文章读了几个小时还背不出。他实在受不了了,这才一气之下跳了下来。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偷口中的笨小孩,却在几十年后,成为人们口中的千古第一完人,中国历史上“半个圣人”。

他,就是为大清朝续命60年的传奇人物,我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晚清重臣曾国藩。

起点低却不放弃成长,终成一代大儒

在中国,说到异人出生,就必有异象,曾国藩也不例外。1811年11月26日,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叫白杨坪的村庄,曾国藩就诞生在这里的一户地主人家。据传,在曾国藩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他的祖父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一条巨蟒盘踞在他家的柱子上。

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一种类似于癣的皮肤病,寻遍药方却终生未能治愈。这种癣发作时,痛痒难耐。双手一抓挠,身上的“鳞片”纷纷落下,曾国藩怕被别人看见,夏天也穿着长袖。所以民间传说曾国藩是巨蟒转世。

更神奇的是,他家后院有一棵枯树,上面缠绕着仓藤,垂下的树荫有一亩地那么大,为世罕见。此藤在曾国藩得意时长势茂盛,失意时枯蔫。

其实,这些神秘的传闻只是后入的脑补,为了证明这些非同凡响的人出生就与众不同。但其实,他们就是普通人,出生在普通的人家。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是个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但他见识丰富,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最大的希望是子孙后代能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父亲曾麟书是一个私塾教师,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成了他的执念。遗憾的是,从他一个人赶考,到儿子长大了,他带着儿子一起上考场,也未能如愿以偿。这父子俩人,在考场上连连失利,沦为了别人的笑柄。

可是老天终究不会辜负努力的人。在曾麟书43岁的这一年,在连考了17次后,终于榜上有名,喜中秀才。算起来这是老曾家五六百年来出的第一个秀才,全家人欢天喜地,只有一个人郁郁寡欢,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已经连续六年跟着父亲赶考,非但连一个秀才都没考上,而且他的文章还被主考官批得一无是处,甚至还被作为典型在全省公示。可想而知曾国藩的心里是多么的难受。以至于几十年后,提起此事,他都称这是他人生中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但受挫后的曾国藩并没有因此消极,而是不断地反思。他把那些优秀的考卷找出来,详细分析,反复揣摩。对比之下,他发现自己的文章写得太刻板,对整体的把控也不足。

找到了原因,他就对症下药。经过一年的努力,曾国藩终于在1833年考上了秀才。从此,他在考场就像开了挂一样,中举人,升进士,进翰林院。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中,厚积薄发,终成一代大儒。

有多少人聪明反被聪明误,而那些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从不放弃的攀登者,反而更容易达到人生的顶峰。

2.宦海浮沉,不放弃不认命

进入翰林院后,曾国藩发现自己与身边的同事格格不入,他们见识丰富,思想新潮,而自己说的是湖南土话,做的是八股文章,整个人就像个土包子。曾国藩感到有些自卑。

于是曾国藩开始想要改变自己,他发愿要做个圣人。他在日记中写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想当圣人,谈何容易。可曾国藩下定了决心,就开始行动。首先,他给自己定下了十分严格的12条准则,包括学习、生活、社交方面的,以此来规范自己每天的行为。

其次是写反思日记。他把自己日常遇到的大小事情,都记录下来,思考有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

这个写反思日记的习惯,从他30岁开始,到他临终都没有中断过。正是这种对自己严格的要求,终于让他从一个普通人,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圣人。真正应验了那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时候我们不成功,不是我们没机会,而是我们过早放弃了自己。

当时的道光皇帝很欣赏曾国藩,毕竟领导都喜欢踏实、认真的部下,所以就不断地提拔他。曾国藩在10年内就升迁了7次,从一个普通官员做到了礼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这种火箭般的升迁速度令人羡慕不已。

春风得意的曾国藩,更加想在朝廷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却因为一件事,让他差点要撂担子回老家了。

此时,道光皇帝已去世。年轻的咸丰帝上台,新官上任三把火,咸丰帝就向大臣们表达了自己想要大干一场的决心。曾国藩一时激动,他想借助皇帝这把火整顿一下朝廷的风气,就给皇帝写了一封《应昭陈言疏》。

在这封奏折里,他批评他的同事们不负责任,又骂地方官员敷衍了事。甚至后来他还批评皇帝糊涂,不按建议办事。

真是一杆子打死一帮人。从上至下,曾国藩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可想而知,情商这么低的曾国藩,怎么能在朝廷里施展拳脚?同事们全部给他使小拌子,特别在皇帝生气以后,身边的人更是疯狂地攻击他,使他寸步难行。

身心俱疲的曾国藩心灰意冷了。他很想辞职回老家种田。皇帝也不想看到他了,把他撵到江西监考科举。就在曾国藩前途无望时,谁知峰回路转,这时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成为了曾国藩一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3.时势造英雄,机遇在困境中凸现

太平天国起义了。

朝廷为了对付太平军,命令曾国藩“团练”。曾国藩是一介书生,练兵征战是他没有想过的事情。但天下大乱,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曾国藩意识到,这正是报效朝廷,施展才华的好时机。于是曾国藩就回到老家,开始招兵买马。

为此,曾国藩定下了三条规矩。第一:开出高军饷。要让别人为自己卖命,必须要让别人无后顾之忧。

第二:将必亲选,兵必自募。队伍的将领必须是曾国藩亲自挑选,下面的将士就由将领亲自去挑选。这样就保证了队伍上下一条心,军队更有凝聚力。

第三:选士人领山农,就是用忠义血性的读书人去领导农民。因为曾国藩认为,做将领最重要的是气质精神,不能是空有一身蛮力的莽夫。

就这样,湘军正式成立。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人数就达到一万七千多人。这是一支极富战斗力的队伍。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中间几起几落,曾国藩在战斗中也曾两次想要自杀,但最后,湘军还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它试图推翻一切偶像,推翻传统文化,这种有悖于国情、民心的运动注定不会成功。但曾国藩的治军策略,堪称教科书,他的军事思想,影响了几代人。

曾国藩为训湘军所作的《爱民歌》,可见一斑。《爱民歌》字字句句,教戒军人爱护百姓,不动百姓一锅一碗、一鸡一鸭,小到一块石头,大到一亩田产,详详细细都在歌词中做了规定,要求每个军人都会唱,条条框框烂熟于心。因为曾国藩深知,天利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

后来,蔡锷和蒋介石的军队、红军都把曾国藩的治军策略作为重要教材,悉心研读。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是受到了《爱民歌》的启发。

时势造英雄,面对困境,是挑战,也是机遇。强者,在困境中崛起,在绝境中寻找希望。

4.治家有方,荫庇后代

曾国藩不但治军有方,而且治家有方。作为位极人臣的曾国藩,他的家庭无疑是个高干之家,孩子们都是妥妥的官二代。但是,不管天下风云如何变幻,朝代如何更迭,他们家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数代无一废人,且均有成就。

曾国藩说,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是孝顺父母,兄弟和睦。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对弟弟妹妹他都是非常关照。妹妹们出嫁了,但她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在京城做官的他还时常挂念她们,为她们忧心。他和弟弟们关系亲密,给弟弟们的书信多于他给子女的书信。

曾家的后辈中,再也不像祖上那样只是务农,从曾国藩的儿子这代起,有著名外交家、著名数学家、有23岁就高中进士的孙子、曾孙中有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再后面的子孙,有国内国外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等。

一个家族,人才辈出,不是祖宗保佑,也不是偶然,这都与治家方略,优良的家风传统息息相关。

曾国藩还总结出一条家族兴旺的规律。他认为:朝廷官员的家里容易出败家子,所以旺不过一代;而靠生意发家的人家,富不过三代;倒是勤劳的耕读人家,可以兴旺五六代;而孝顺和睦的人家,往往可以兴旺十代八代。

除了孝顺和睦,他还主张勤以持家。这里的“勤”,一是指勤劳节俭,二是指做家长的要勤于教导。曾国藩不但说到,而且还做得很好。

儿子曾纪泽喜欢外交,曾国藩就常带他在身边,勤加指点。曾纪泽深得父亲精髓,特别是在收回伊犁谈判中,寸步不让,颇具乃父风范。曾纪鸿对数学、物理学感兴趣,曾国藩因为自己不懂,他就抽时间去学,他想尽可能多懂一点,以便对孩子的选择多点了解。

受父亲的影响,曾纪泽也会亲自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给孩子们讲解经典文章。不管多忙,他每天都会抽时间陪孩子,陪家人。

最好的爱,是陪伴;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在《家范典》中有这样两句话:传家两字,是读与耕;兴家两字,是俭与勤。家长的治家理念,影响家庭的未来。而好的家风,可以让家族兴旺发达,福泽延绵。

写在最后

内忧外患的晚清,风雨飘摇。曾国藩处在这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他想力挽狂澜,救大清不倒。无奈,颓势尽显的晚清,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地烂到骨子里去了。曾国藩悲哀地意识到,自己的“同治中兴”,终是一场梦。

1868年,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又成了清朝的替罪羊,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都痛骂他是“卖国贼”,拖着病躯的曾国藩,彻底倒下了。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自己家中,溘然长逝。

曾国藩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晚清。而败落的大清朝,也仰赖于他而苟延残喘。在得知曾国藩的死讯时,朝堂罢朝三日,以示哀悼。

后世给了曾国藩极高的评价。毛润之曾说,对于近代人,他只佩服曾国藩。而蒋介石一直以他为楷模,说他是国人精神的典范。众多赞誉,举不胜举。

斯人已逝,但他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却被后世铭记。他的为人处事、治家治军策略,堪称典范。他从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修炼成中国的“半个圣人”,这种强大的意志力、极致的自律,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曾国藩托付后事,李鸿章询问何人可堪大用,他说出了五个顶尖人才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 ”、“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江南大营溃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曾国藩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被称为“曾剃头”。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1870年,他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媚外卖国,屠杀人民,激起公愤。不久,他就病死了。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 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 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 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 元凶。”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 语录,然诵参悟。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的。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 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受地主阶级利益的局限,官至一品大员,代表着封建统治势力。但是,作为 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必然有其深刻的自身原因。单就这个意义,研究、了解曾国藩也 是非常必要的。

2、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读 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 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他一 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 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一生经过了中国哀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 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所成。然而他率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割地 等所作所为,却是罪名昭著。特别是“天津教案”使曾国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于18 72年3月12日,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无论曾国藩属何种类型的人,如何评说,历史是公正和客观的。至少有一点可以肯 定,曾国藩对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 留下的《曾文正公文集》一书,在历史上受到世人的重视。

《曾文正公全集》由曾国藩撰写,李鸿章之兄、湖广总督李瀚章编辑,共167卷,初 于1876年刊行,几经刻印,卷数不一。全集包括奏搞、批牍、治兵语录、文集、诗集、 杂著、日记、书扎、家书、家训等部分。但流传至今,并受世人重视的,亦只有其中的 “家书”真正遗留下来了,难怪著名学者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 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 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

自己简写一下吧

众所周知,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由盛转衰时期, 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他以一介书生之身,建立湘军、平定叛乱、整肃政风、倡导洋务、开启“同治中兴”,使久染沉疴的满清王朝在大厦将倾之际又得以延续半个多世纪之久! 可以说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的曾国藩无疑是当时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崛起对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清朝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等等。 诸多的 历史 功绩也让曾国藩成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为我国积累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有许多读者不知,除了生前为大清朝培养了众多人才外,曾国藩在病危托付后事时,面对李鸿章询问何人可堪大用,他也曾说出了五个顶尖人才为后世称赞!

熟悉曾国藩的人都知道,曾国藩的一生办过很多大事,而且运用的手段都是非常高明,后被人推崇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其实早年的曾国藩的智商并不是特别高,曾国藩出生于普通耕读家庭,祖父曾玉屏少文化,父亲曾麟书更是前后考了十七次,才高中了一个秀才。 而曾国藩的科举之路,一开始也和他父亲有点像,前六次考秀才都失败了,直到第七次才勉强中了一个秀才。 为什么说他是“勉强”呢?因为他的名次是倒数第二。

可以说曾国藩的科举并不尽如人意, 在随后的会试中他也是多次落第,最终经过不懈的努力曾国藩才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成功登第,位列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同进士不是进士出身而按进士出身对待)。 而正是因为同进士出身的身份,多年以后有人在其面前以“如夫人”作为下联对上联的“同进士”而引得其大发雷霆。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好在,科场的失意只是暂时的,曾国藩自从踏上仕途之路后,很快就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随后的朝考又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因此亲拔其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曾国藩自28岁高中进士,到38岁做翰林,任侍郎,从中进士开始,凭借着坚韧不拔性格十年七升,连跃十级,步步升迁成为二品大员,可谓是创造了清朝官场的奇迹! 然而,不仅如此,紧接着曾国藩又在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办团练,组建湘军,经过长达12年的浴血奋战,曾国藩的湘军最终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平定了这场历经咸丰、同治两朝,几乎灭亡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

最终曾国藩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也因此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成为当时文人墨客敬仰的对象。而纵观曾国藩一生所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平定叛乱、力挽狂澜这种非活即死、创造 历史 的大事件面前,没有一大批人才、没有一大批忠勇死士,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以说曾国藩能成功无疑与他独特的识人和用人高招,是密不可分的。

关于用人,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 “至用人一节,实为万事根本。” 意思就是说但凡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什么比识人、用人更重要的了。所以他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每当闲暇,曾国藩都会找机会接见部下,物色人才。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就曾带着三个人来拜访,打算让老师看看哪个可委以重任。当时,恰巧曾国藩有事外出,回来后,得知李鸿章带人来见,便仔细观察府里那几个陌生的面孔。最后,还没等李鸿章向曾国藩请教此三人如何的时候,曾国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左立者忠厚老实、小心谨慎,安排后勤管理工作;中间者心思飘浮、无所用心,无法胜任要职,可安排闲杂事等;右立者直率忠勇,可堪大用。”

果不其然,后来左立者干事谨慎,从无差错,成了后勤的一把好手;中间者则被朝廷革职查办; 唯有右立者后来成为淮军名将、官至台湾巡抚、兵部尚书,在台湾大败法国侵略者、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的刘铭传。

由此可见,曾国藩识人之明名不虚传!

在晚清时代很多大人物如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刘荣、鲍超、丁日昌等人都是曾国藩发掘举荐的人才,他们在修身、齐家、从政、治军和学术等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 ,仅此一面曾国藩便堪称是将察言观色发挥到极致的人,从中延伸出来的“识人之明”这种能力,不仅让他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名师,更是为晚清时代培养出了很多人才,成为那个时代最亮的明星。

但要说曾国藩最得意的门生,还要数被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了。李鸿章一生都以曾国藩的学生自居,在科举以后便投到了曾国藩门下做幕僚,二人情同父子,李鸿章也因曾国藩的敲打指点青云直上。同治十一年(1872年),主政晚清三十余载曾国藩走到了人生尽头,在临终的前一段时间,曾与李鸿章见面托付后事,并且叮嘱他,一定要注意培养后人,承先启后。

而作为曾国藩最得意的弟子,李鸿章深知老师曾国藩是个正人君子,经常以儒家圣贤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极少在背后评论时人。于是李鸿章便询问:“何人可堪大用?”曾国藩思考片刻说出了五个名字—— 左宗棠(文襄)、彭玉麟(刚直)、郭嵩焘(无谥号,可谓“远识”)、刘长佑(武慎)、沈葆桢(文肃)。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他们都是顶尖人才,亦是国家栋梁。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花厅散步,因脚麻倒在了儿子曾纪泽的身上,当天晚上一代名臣曾国藩就这样走完了他光彩夺目的一生,享年62岁。清廷闻讯,举朝震惊,下旨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 历史 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但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甚至有的评论者说: 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 历史 上的最后一人,近代 历史 上的第一人。

本文来自作者[扫叶僧]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zhishi/202508-18050.html

(11)
扫叶僧的头像扫叶僧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扫叶僧的头像
    扫叶僧 2025年08月06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扫叶僧”

  • 扫叶僧
    扫叶僧 2025年08月06日

    本文概览:夜幕降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正在房间里背诵《岳阳楼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到了深夜,这个孩子还在一遍遍地读着。突然,房梁上跳下来一个人。他瞪着眼对这个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我...

  • 扫叶僧
    用户080606 2025年08月06日

    文章不错《书生清曾国藩》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