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北魏历代帝王顺序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魏历代帝王顺序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北魏历代帝王顺序表为: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南安隐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等。
1、道武帝拓跋珪
前秦崩溃之际,15岁的拓跋珪复代国并改称魏,北魏开国。396年进兵中原迁都平成,推行汉化改革。仿汉制营造宫室、建立宗庙,完善职官制度,立官制、制礼仪、定律令。强制打破鲜卑的部落组织,重新编户进行统治。
2、明元帝拓跋嗣
道武帝被杀后,嫡长子拓跋嗣带兵灭掉拓跋绍之后即位。拓跋嗣文武双全,文治上重用崔浩、长孙嵩、安同等人,改革律法和完善官制,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劝课农桑。
3、太武帝拓跋焘
明元帝长子,心怀一统天下之志,亲自带兵灭掉胡夏、北燕、北凉等国,降伏西域的鄯善、龟兹、粟特等,驱逐吐谷浑和柔然势力,完成北方一统。内政上继续推行汉化和封建化,重视休养生息和劝课农桑,重视儒学推行楷书。
4、南安隐王拓跋余
太武帝拓跋焘庶子,被宦官宗爱拥立登基。由于得位不正,拓跋余一方面用金钱和官爵大肆收买人心,一方面却纵情声色犬马。国事都交给宗爱,封他为冯翊王,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权倾朝野。
5、文成帝拓跋濬
拓跋焘之孙、拓跋晃长子,在拓跋余被杀后,由长孙渴侯、陆丽等人拥立为帝。即位之初诛杀宗爱,随后实行怀柔统治政策,与民休息稳定人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拓跋珪
五胡十六国哪个胡人皇帝最厉害呢?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因这些在位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1、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公元438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后发展至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废佛后六年,魏太武帝驾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2、北周武帝灭佛,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在经过多次辩论之后,周武帝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从而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下令“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一场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反佛道行动由此展开。禁佛后,北方寺像几乎灭绝,僧众多逃奔江南。武帝死后,宣帝、静帝先后继位,佛法又兴。
3、唐武宗灭佛,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武宗灭佛”。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故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
第二年武宗死,宣宗即位,又下令复兴佛教。
扩展资料:
除三武灭佛外,史上还有一次影响较大的禁佛事件,史称周世宗灭佛。后周显德二年(955)五月,后周世宗诏天下寺院,非敕赐寺额者皆废之。当年废寺院三万O三百三十六座,存二千六百九十座。有僧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六。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周世宗灭佛。
三武灭佛”主要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大多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已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当然,“三武灭佛”更直接与统治阶层,尤其是最高统治者个人的意志和决断密切关联。而在封建专制集权机制的运作下,皇帝对佛教所持的态度,对佛教的兴衰程度甚至可起决定性作用。
百度百科—三武灭佛
百度百科—北魏太武帝灭佛
百度百科—北周武帝灭佛
百度百科—会昌毁佛
北魏是如何消灭北凉的?北魏攻北燕之战的过程如何?拓跋焘是如何获胜的?
我认为五胡十六国暑期胡人皇帝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最厉害,拓跋焘在其父祖拓跋圭、拓跋嗣基础上,于公元439年灭掉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局,从而使得北方重归统一,人民不在受战乱之苦,因而我认为他的贡献在那段时期所以皇帝中贡献是最大的。
太武帝拓跋焘生平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公元408年~公元452年,鲜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南北朝时期著名统帅,12岁便前往河套地区抗击柔然骑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晚年性格暴躁,被内侍总爱所杀
即位之后主要成就
拓跋焘即位之后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多次对北魏制度进行改革,如任用崔浩、高允等人,整顿吏治,励精图治。多次对北方周边割据政局用兵,从而实现北方一统。
抵挡柔然:太武帝即位之初,便遭遇柔然可汗多次跨过长城劫掠中原百姓和财产,因而拓跋焘在公元424年~公元425年,亲率大军与柔然大军决战,但使得柔然对北魏的侵略有所缓解。
攻灭胡夏:公元426年~公元430年,进过4年对胡夏的战争,从而将关中以及河套之地纳入北魏领土之中 ,结束了胡夏割据政局权。
在结束对胡夏政权的战争后,拓跋焘有先后对北凉,北燕等割据北方的政权进行了多年战争,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
总结
太武帝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身先士卒亲率大军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等地,从而结束了自西晋八王之乱,北方生灵涂炭的局面,为北方休养生息提供了充足时间,但晚年刚愎自用,刻薄寡恩,引发了重臣崔浩的冤死,又导致其英年被弑的惨剧,不可谓遗憾。
北魏是如何消灭北凉的?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六月至九月,在西汉统一北方的战场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身率军,攻破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亡国北凉的战争,世称西汉灭北凉对决。
通过太延五年三月,北魏帝遣使至北凉,闻悉北凉哀主沮渠牧犍喜于散播柔然大汗妄言:去岁魏帝伐我惨败,不可以复振。知其称藩怀着二心,经朝议,确定依存性谋主崔浩之话,出乎意料,乘虚攻凉。
六月,魏太武帝率军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考虑,使侍中、宜都王穆寿辅助皇太子拓跋晃监国,又令将军、长乐市王嵇敬,辅国太大将、建宁王拓跋崇带兵2万屯漠南(今蒙古高原地区大沙漠南端地域),防止柔然;与此同时命卿士草体遣责北凉主沮渠牧犍,行数其12项罪行,劝其率兵臣子远迎魏军,才算是上上策,接着自云中度过黄河,从大草原涉足。
七月,魏军至上郡属国城(汉置附属国于上郡以安装降胡,称附属国城),留有粮草,布署诸军: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尚书令刘洁与常山王拓跋素为前峰,两条并举;骠骑大将军、上饶王拓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后续;以平西将军源贺为指导。源贺为故南凉皇上脱发傉檀的儿子,南凉原据姑臧,后为北凉所占。源贺对魏帝言道:姑臧城旁有四部鲜卑人,皆臣爷爷旧民,愿劝其归顺,魏主称善。
八月,拓跋健得到河西(即河西走廊与泊水河段一带)畜产20多万;北凉主未肯出迎,一面遣使求助于柔然,一面派其弟征南大将军董来带兵数万上场于姑臧城南,北凉兵望风崩溃。魏帝遣使晓谕北凉主出降,沮渠牧犍得报柔然将攻魏塞外,猜想魏帝可能还师,遂闭城坚守。其侄沮渠几万年出降后,魏帝俱知城里状况,因此分兵围堵。因为源贺率兵招慰城周边诸属下3数万落,故魏帝得主攻姑臧。
没多久,魏军攻破张掖、乐都、酒泉部分地区,皆留将驻守。到此,西汉统一了北方地区。西晋末年至今历经135年十六国时期完毕。
评价此役,拓跋焘见条件成熟,即乘虚出兵攻凉,把招降和战斗力进攻紧密结合,并通过原南凉主的儿子劝降旧部以独立严厉打击北凉,因此一举获得胜利。
北魏攻北燕之战的过程如何?拓跋焘是如何获胜的?战前准备:延和年间五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平西寨(今山西大同东北)整顿作风将兵,提前准备攻击北燕。
战争全过程:六月,魏太武帝出兵伐燕,与此同时遣左仆射安原、建宁王拓跋崇等驻防漠南(今蒙古高原地区大沙漠南端地域),防止柔然袭之后。
七月,魏太武帝至濡水(今河北东北部滦河),遣安东将军奚斤征发幽洲(治今北京城西南)群众及密云(今属北京)丁零族万余人,运攻具,出南道,大会师于燕都和龙(今辽宁朝阳)。魏帝经辽西至跟龙,北燕石城刺史李崇等十郡降于魏。魏太武帝因其民3数万人挖围堑以困跟龙。
八月,北燕主冯弘派数万人出城考验,为魏昌黎公拓跋丘、河间公拓跋齐所击败,死万余人。北燕宰相高绍率万余家保羌胡固,魏主要之,斩绍。魏平东大将贺多罗攻带方(今辽宁义县北),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攻建德(今辽宁建昌大西北),骠骑大将军上饶王拓跋丕攻冀阳(今辽宁凌源境),皆拔之。
战争结论”:九月,魏太武帝率兵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6郡群众3万家和于幽州。此役,拓跋焘布署缜密,留兵防御柔然,挖堑围住跟龙,进而向其拔掉北燕其他军镇造就了资源优势。
关于“北魏历代帝王顺序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穰璐莹]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zlan/202507-352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穰璐莹”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北魏历代帝王顺序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魏历代帝王顺序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北魏历代帝王顺...
文章不错《北魏历代帝王顺序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