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办学历史悠久、科研底蕴丰厚。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三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材料学一个博士授权学科,是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主要支撑学科之一,有两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一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两个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一个青岛市行业技术中心。
该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行政在册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含相当职称)9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0人,90%以上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其中博士6人、在读博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其中有多人曾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工作、学习过,与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有广泛的学术交流。
该系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前期、863、国家攻关等近十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有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等研究课题。在国外高水平学报和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 收录50余篇次。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省、市奖励20余项。
学院和专业内拥有齐全的可以用于培养本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生的大型仪器设备,如研究级高级偏光显微镜(日本尼康,带精密热台)、美国PE公司差示扫描量热计、美国进口傅利叶转换红外光谱仪、动态光散射、高压液相色谱、动态接触角测定仪、VP0分子量测定仪、膜渗透分子量测定仪、密度梯度仪,用于高分子加工的螺杆挤出机、湿法纺丝机(腈纶/粘胶)等。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加工原理、聚合物加工工艺、聚合物研究方法、前沿材料概论、纳米新技术、计算机原理及市场营销等。本专业培养牢固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科学知识,能从事塑料、橡胶、纤维、复合材料等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系主任:唐建国 副主任:马艳玲 轻化工程专业本科始建于1979年,1998年获批纺织化学及染整工程硕士学位点,2003年与高分子材料专业合作获批材料学博士学位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1000余名生,轻化工程专业每年招收90名左右本科生,15名左右硕士生,4名左右博士生,在校生400名左右。 轻化工程学科为青岛大学重点学科,为山东省功能纤维及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纤维及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的三个研究方向之一。轻化工程系拥有轻化工教研室、实验室、青岛大学染整新技术研究所和青岛大学-兰雁集团研究中心。轻化工程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功能助剂及功能纺织品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轻化工工艺及理论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为首的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学科研人员17人,其中正、副教授共8人,讲师(实验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7人。有2名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1名教育部轻化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纺织教育委员会委员,5名研究生导师,2名博士生导师。近几年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及企业合作横向课题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项目1项。近几年争取到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 学科注重同国内外相关大学和研究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教师多次赴国外合作研究,多次邀请国内外教授来青大讲学,有三位国内外大学教授被聘为本学科客座教授。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纤维化学、染料化学、染整工艺原理、轻化工助剂、颜色光学、功能整理、造纸原理与工艺、制革原理与工艺、专业英语等课程。经过四年的学习,培养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交际与沟通能力,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以及作为合格专业领导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染整工程、皮革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等轻化工领域以从事工业生产、工艺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系主任:朱 平(兼) 副主任:柳荣展 化学工程系现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该专业又包括化学工艺、精细化工及制药工程三个方向,前身为1992年成立的青岛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和1993年成立的化学制药专业,拥有硕士授予权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培养本专科学生550余人,在培养本科生3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人。 化学工程系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引进与培养,全系已拥有16名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中青年教师,形成了一只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其中正、副教授共8人;博士5名,在读博士4名。年轻并具有高层次学历的教师队伍为化工系的办学与近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化学工程系十分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传授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社会好评。教师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教师多人次被评为校、院两级优秀教师。 化学工程系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承担纵向课题的同时,积极承担横向课题,先后获得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为SCI、EI所摘录;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并获得授权,编写专著一部。 化学工程系正努力建设好现有的硕士点,并积极创造条件,以纺织浆料、生态环保型染料及助剂、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合成、功能有机化合物等在国内已经取得领先的研究地位为基础,通过加强硕士点的建设,争取在五年内申报成功博士点,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重点学科,为我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贡献。 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化工原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设备与设计、合成单元反应、化学反应工程、制药工程、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分析、精细化工工程、生物化学、分离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培养具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所必须的合成、分析、应用等基本理论与技能和化工厂设计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有机化工产品的合成、分析、应用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的市场与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系主任:张晓东(兼) 副主任:王士财 聂兆广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始建于1987年,1998年获批应用化学工学硕士学位点。该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1200多名本科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现应用化学专业每年招收120名左右本科生,20名左右硕士生,在校生达500余人,是化工学院最大的系之一。 应用化学系现有教师10人,其中,3名正教授、3名副教授、5名博士,由于治学严谨、爱生亲教,多人次荣获教学名师或教学优秀奖。应用化学系教师注重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几年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应用化学学科注重应用,为经济建设服务,在同企业合作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多项产品荣获国家级产品称号,在企业界享有良好声誉。 应用化学是根据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实验开发研究的一门技术科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为国家建设培养具备扎实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掌握化学在相关领域中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化学相关的某些领域中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工作及科技和生产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等四大化学的基础上,还重点开设专业方向素质所需的天然产物化学、绿色化学与绿色设计、天然产物制剂及其应用、海洋化工概论、海洋药物概论、药物经济学与新药研究开发、化工技术经济、精细化工制剂成型技术、高新化工技术、现代仪器分析、专业综合实验等10余门主干专业课程。应化系的专业方向为绿色化学与绿色产品设计、海洋化工与药物合成、现代工业分析与检测技术。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绿色化学一直是应用化学专业传统优势学科,天然色素、天然功能成分提取技术也是该专业的重要科研方向。海洋化工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是沿海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围绕海洋的产业兴隆,人才需求旺盛。应化系是海洋化工、天然产物及药物产业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
系主任:李 群 副主任:王 萍 青岛大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正式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创建于1985年的青岛大学化学系。建系已20年来,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现已形成一个学科分布合理、富有特色的教学和科研体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成为我国培养高水平化学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化学系现有应用化学硕士点和分析化学硕士点。现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4个教研室,不仅承担全校的四大化学基础课的本科生教学及实验任务,而且承担研究生的教学,同时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教学研究等科研工作。化学系现有教职工13名,其中正、副教授共9人,讲师2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4名,硕士学位的3名,在读博士2名。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有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曾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省教委和企业合作项目等。
化学系专业方向包括天然产物化学、纳米化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业务培养要求: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化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为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化学各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基础和某些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熟练地运用机算计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的能力;了解现代化学的发展动态,掌握化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本专业培养目标: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毕业生主要作为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的高质量生源,也可在科研机构、大中学校、化工外贸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
系主任: 王宗花 副主任:张立新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系成立于1986年,目前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并有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学位和环境生态系统复杂性研究方向博士学位的授予权,是山东省“十一五”高教强省行动计划的省级重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9名,讲师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9名、硕士学位的6名。环境科学系在校本科生320人,研究生60人。二十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等专业人才,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环境科学系以环境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性基础研究为对象,集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于一体,培养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领域急需的科研技术与管理人才,并探索与开发研究国家急需的、以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和区域环境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污染防治的理论和方法。在学科上已形成了以环境系统模拟、评价、预测、管理与污染控制相结合的环境科学学科发展体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评价;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环境化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废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环境科学系的软硬件设备齐全,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条件,在国内同行中处于先进水平。
环境科学系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是:环境化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数据处理、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流体力学、环境监测、环境科学中的现 代测量技术、环境工程、化工原理、环境地学、系统分析与仿真、环境水力学、水环境模型、环境信息系统、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大气污染防治原理、大气化学模拟与模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系统工程概论与环境材料导论等课程。
在科研方面,环境科学系主要开展水污染治理理论及技术、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环境系统规划与管理、环境地球化学、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领域的研究。建系二十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级研究课题和几十项国内横向合作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研究和协作攻关,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环境科学系将瞄准国际环境科学的发展前沿和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六个领域,即环境污染化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理论与技术、环境生物技术,以培养环境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为重点,通过不断创新和励精图治,使环境科学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系主任:赵全升 环境工程系成立于2006年4月,她是在原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为突出环境工程的特点成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筹建于1986年,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开始招收环境规划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1994年增设环境监测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设置的要求,将原专业调整为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科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本专业于1999年被评为青岛大学重点学科。2002年开始招生环境工程本科,2005年获得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6年开始招生。专业教师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人,具备博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均为中青年教师。已形成水、大气、固废、环境生物工程等四大专业方向。系教师共承担了包括“863”项目子课题、国家及省基金在内的各级项目12项,其中在研项目6项,科研经费达12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EI、SCI收录1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得省、市和校级各级奖励多次。新购图书1000多本(套),新订专业杂志20余种,已建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生物技术三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到260平方米,仪器达55台(套)。环境工程专业努力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学计划注重本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通识性教育,提倡研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的学生能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院所、工业企业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技术管理等工作。
系主任:张培玉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实验室
材料化学专业
专业介绍: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形成的具有强大活力的新兴交叉学科,被列为我国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的重点学科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前沿领域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21世纪化学发展中的重要学科。
西安工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始建于2003年,共有教师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以上学位10人。实验室拥有超临界共沉纳米陶瓷设备、冷等静压设备、气氛可控热压烧结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分光光度计、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台偏光显微镜等实验仪器,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之用。
材料化学是以化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及化工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在专业建设上,坚持基础理论研 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校与企业结合并重的特色。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并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 生的综 合竞争力。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思想品德、专业知识、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材料科学、化工等方面知识,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工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研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特色:材料化学专业为理工兼备的综合性学科, 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 大、应用性强,注重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不但从理论上研究和探索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变化规律,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创造具有新功能新用途的新型材料。 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注重科研 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工程技术和实践的训练。以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复合人才为特色,毕业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强,深受社会欢迎。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原理、硅酸盐材料学、陶瓷材料学、材料研究方法、材料腐蚀与防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化工工艺学、陶瓷工艺学、陶瓷性能导论、含能材料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材料及化工领域进行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化工产品的合成、制备、结构与性能检测、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研制开发,承担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技术改造、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环境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西安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始建于2000年,共有专职教师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4人。实验室拥有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红外分光光度计等大型实验仪器,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之用。自成立以来共为社会输送了各类环保人才300余人。
本专业主要从事污染的治理与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价、环保材料的开发与研究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在专业建设上,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校与企业结合并重的特色。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并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及物理性污染方面的预防、治理、资源保护及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具有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特色:本专业本着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完成环境工程传统的教学基础上,结合材料与化工学院在材料学科的优势、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先进条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经验,让学生既学习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得到丰富的工程实践的锻炼。毕业生既可到相关领域的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也可继续考本院或其它院校的研究生。
主要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化工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到环境保护各个领域及相关部门从事规划、设计、生产、管理、教育、环评及科研开发等方面工作。如从事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保仪器设备及环保材料的开发于销售等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西安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94年,共有教师15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以上学位10人。实验室拥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分光光度计、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台偏光显微镜等实验仪器,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之用。15年来共有毕业生1100余人,其中有近一百余人考上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主要从事材料的合成、加工和改性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分为高分子合成与应用方向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方向。在专业建设上,坚持基 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校与企 业结合并重的特色。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并增强他们的动 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 争力。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思想品德、专业知识、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知识雄厚、知识面宽,能够用整体性观点综合分析处理科学与生产技术问题、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模具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特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涉及范围很广,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从理论上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成型加工及其之间的关系,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改善,并付诸于最终产品。本专业是一门以制造技术为核心,集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开发、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型工程科学。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成型工艺、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合资企业及公司就职。如在塑料橡胶制品、家用电器制造、汽车制造等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地从事塑料配制、塑件成型加工、产品质量分析测试、模具设计的技术、管理工作以及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教学工作。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主要学习金属材料的结构原理、成型技术与应用开发,是材料科学领域极为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的重点学科之一。西安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招生始于1979年,现共有专任教师25人,实验教师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以上学位18人。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属国家第一批本科录取专业。专业基础课“材料科学基础课”为省级精品课程,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实验教学中心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室拥有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热场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示差扫描量热仪等先进的进口高级材料分析仪器和大量常规实验仪器,完全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之用。该专业建设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特色明显、在行业内影响较大。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金属材料科学和金属材料工程领域较宽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工程系统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可在金属材料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加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研究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特色: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理工兼备的综合性学科, 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应用性强,注重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不但从理论上研究和探索材料结构与性能 的关系及变化规律,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制造具有新功能新用途的新型材料。 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注重科研开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工程技术和实践的训练。以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 素质、动手能力强的 高级复合人才为特色,毕业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强,深受社会欢迎。
本专业实行导师制,从第五学期开始,将学生分配到各指导教师名下,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导学”关系,导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授业解惑。导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专业上的辅导,生活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出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图学、物理化学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加工基础、工程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研究方法。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材料工程领域进行金属材料及产品的制造、结构与性能检测、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研制开发, 承担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工 艺设计、技术改造、生产及经营 管理等方面工作。
1987年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先后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材料与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部级开放实验室、湖北省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基地。
材料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31000 M2 ,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千余套,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可用于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过5000万元,拥有资料室面积210M2。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材料合成与加工装备以及现代化的材料结构分析、表征与性能测试设备。主要研究方向:1、发展新一代材料复合与加工新技术,特别是低维复合技术,包括纳米复合技术及薄膜复合技术;2、基于材料复合与加工新技术,发展新型结构与功能材料,特别是国防建设配套关键新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和新能源材料;3、材料基础研究与材料设计,特别是多组分、多尺度材料的复合原理与设计。实验室面向国内外开放,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6人,客座研究人员25人。
光纤传感材料与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是1990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开始建设 ,1997年国家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光纤传感技术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总投资2800万元,以光纤液位、温度、阀位等三种产品建立工业性试验线,开展工业性试验,并形成年产10000台套的工试生产能力。主要研究领域: (1) 特种光纤及新型敏感材料研究;(2) 光纤智能材料与结构及应用研究;(3) 新型光纤光栅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4)光纤传感网络技术研究。
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主要研究方向:硅酸盐材料工程基础理论,硅酸盐材料生产过程与装备,低品位原燃料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硅酸盐材料新品种、新技术;硅酸盐新材料评价与标准。拥有一批先进的硅酸盐材料研究与检测装备,固定研究人员54人(其中教授26人),客座研究人员34人(其中中国(境)外17人)。
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部门开放实验室始建于1987 年,它是以研究材料化学组成、微观结构与性能为主的现代化的研究与分析测试机构。全中心拥有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工作人员46人,拥有40多种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配有各种物性测试仪器,可满足各种材料的组成、结构及物理性能的分析与检测。
本文来自作者[剑宗剑客]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tzwzszyy.cn/zlan/202508-2225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剑宗剑客”
本文概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办学历史悠久、科研底蕴丰厚。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三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材料学一个博士授...
文章不错《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的学科专业》内容很有帮助